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创作风格对比(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您好,今天小编胡舒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创作风格对比,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登岳阳楼: 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是触景感怀之作。
2、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3、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4、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5、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6、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7、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8、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9、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10、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11、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12、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13、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14、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15、“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16、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17、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18、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19、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20、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21、”“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22、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
23、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24、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25、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6、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整首诗,诗人将自己隐在楼、川、雁、山等景观后,让楼去观览,川去迂回,让雁牵愁心飞去,山衔好月走来。
27、天地万象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载体了。
28、 首联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
29、登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30、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31、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32、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33、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34、 颔联中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35、“山衔好月来”一句,想像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36、 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37、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38、 尾联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39、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
40、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
41、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42、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43、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44、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45、“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46、(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47、抒发作者遇难呈祥、豁然开朗、得意忘形的心情。
48、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
49、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50、 4.“诗眼”分别“引”“衔”。
51、“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