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优秀教学论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
2021-06-07 03:21:23
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安陆市府城城东小学 叶二龙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直观与形象,以直观形象的思维接触抽象的逻辑知识,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具有极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电教媒体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具有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动态逼真等特点,能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与电教媒体有机结合,就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优化 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以成为必然的趋势。教学已经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逐渐发展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对于数学来说,它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那么,怎么把它转变成生动.有趣.直观性强的学科,就成为数学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努力学习的工具,优化我们得数学教学。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针对小学生爱听爱看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情境式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融于一体。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如一位教师教“相遇问题”时,为扫清学习障碍,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活动抽拉片显示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两概念的意义。拉动活动片显示,使学生理解了相距、相遇两概念的涵义,促进了对新知识的探求。当然,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形式。关键是要掌握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上课开始时播放一段学生日常看到的交通岗上的红绿灯,然后让学生找出绿、黄、红灯变化规律,由学生自己总结出“依次变化”这一结论。然后我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日常生活中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新课标理念。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这是教学中的关键,也是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步骤,信息技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学生对于“两车速度之和乘以相遇时间等于总路程”这一数量关系难以理解,教学时运用课件直观动态演示两辆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的,直至两车相遇的全过程。把两车每小时行的路程用不同的颜色的线段表示,通过移动拼接,使学生直观地看清“速度之和”的意义,从而理解了这一数量关系。
又如教“圆柱体的体积”一课时,教学重点是通过把圆柱体用“割拼法”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也是教学的难点。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和三维动态技术制作CAI课件,可以使比较抽象的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课件从“割、拼”入手,通过颜色的对比、图像的闪烁、声音的变化,准确地展现了“化圆为方”的转化过程,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得到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与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再归纳出其体积公式。这样学生学生不仅获得对教学内容的完整而深刻印象,而且在头脑中孕伏了方圆之间的相互转化,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符合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认识过程,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有些教学过程教师既难描述,又难以实物操作,通过计算机就容易多了。如学完长方体的认识后,认识正方体,想通过压缩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直到它的长、宽相等为止,从而引出这样的立体图形是“正方体”,使学生更能明确长、正方体的区别和联系。或是在学完圆柱体后学习圆锥,希望通过压缩圆柱体的底面,直到成为一点为止,引出圆锥。通过动画模拟,解除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凭空想像、难以理解之苦,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寻找图形中的内在联系。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如我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我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我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学教学,创新整合
1. 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已不会也不可能单一的是学校课堂这一渠道。而信息技术提供给数学的,从广义是来说,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至少应包含: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些观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