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智囊 部落智囊英文
8月科学教育网小李来为大家讲解下。部落智囊,部落智囊英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明朝时,甘肃副将(鲁麟)嫌官职低给皇帝耍小脾气:“我要辞职,儿子还小,需要陪伴!”。鲁麟暴躁,不宜封将,朝堂议论纷纷。皇帝为此忧愁。兵部尚书刘大夏急中生智,提出一个计策,不费吹灰之力让鲁麟折命了!#我要上微头条#
鲁麟性格暴虐,性情彪悍,他是在(甘肃)地方上非常有实力,身边聚拢着一批能力超群的兄弟。元朝以来,一直遵循着世袭的法度。然而,在竞选甘肃总兵一件事情上,朝廷觉得鲁麟不善用人,目无法度,不能给予重任。
一方面,鲁麟的政考不过关,朝廷不放心给他甘肃总兵一职;另一方面,朝廷又非常忌惮鲁麟的地方势力,如果一言不合就可能造成叛乱,祸及百姓。到底该不该授予他总兵一职成了令人头疼的问题。
冯梦龙《智囊》记载:鲁麟为甘肃副将,求大将不得,恃其部落强,径归庄浪,以子幼请告。
朝堂上有三个观点:一种是认为鲁麟和其父亲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鲁麟父亲辞世,理应让鲁麟继承其位。第二种观点,鲁家军的确有功,但如果不能听从朝廷调遣,日后必是祸患,必须撤换最高统领。不如召他进宫,给他一个闲职,不给他实权就可以了!
第三种观点是刘大夏提出的。他说:“鲁麟为人残暴,不善用兵,如今给他大将军职务,显然不合理,朝野难免会有意见。而且召他进宫,不见得他会来,那到时候多么伤害朝廷和皇帝的颜面!”
刘大夏想了一个办法,他让朝廷重重嘉奖鲁麟先烈、祖宗,彰显其忠臣、英勇,并让恩泽惠及鲁麟。
群臣同意了刘大夏的主意,于是皇帝大大嘉奖鲁麟的先祖,一再宣扬其平叛有功。鲁麟本以为自己很受朝廷重视,想着自己辞官后一定会被朝廷挽留,不曾想朝廷里居然有刘大夏这样的高手,自己打出的一拳最后莫名其妙地锤击在自己身上,一时间骑虎难下,欲言又止!
刘大夏的计策奏效了。不久后,鲁麟抑郁而死了!
人们说:“打蛇打七寸”。刘大夏的计谋,正是看到了这件事情的关键所在——鲁麟本来能力不是很强,为人暴虐,此人不适合担任甘肃总兵。但是对于他的暴虐,又不能硬碰硬,所以对于他不妨“打太极”,嘉奖了鲁麟祖先的英勇、忠诚,使其虚荣心得到满足。
第二步,因为有好的声誉加持,朝廷器重、嘉奖,接下来鲁麟如果有不忠诚的举动,无疑是给自己的祖先脸上抹黑,所以他只能就此接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鲁麟看似有体面的排场,但实际上吃着哑巴亏,内心煎熬着。
在日复一日的这种煎熬下,鲁麟最后抑郁而死了!朝廷的目的达到了。
同样,万历年间,开国功臣沐英的第八代孙子(沐朝弼)是个野心家,按照朝廷法度,应该严惩。但沐朝弼府上有数万名士兵,害怕兵变,实在不敢轻易下手。
张居正心生一计:“先提拔沐朝弼的儿子,然后再到沐府捉拿沐朝弼”。果不其然,张居正的谋略使得行动顺利完成了!
这种思维,智慧,在如今我们也能沿用。当要惩处一号威胁人物时,不妨先给二号人物一些甜头,这样一来,二号人物就会积极配合,减少行动的阻力。
对譬如鲁麟这种性格火爆的人来说,处理问题不宜与其硬碰硬,而应该迂回、以柔软的方式切入,如果采用冷峻、强硬的态度,很可能让其选择破罐子破摔!
智慧、策略是个好东西,它抽象,但却着实存在,一个人一旦拥有,便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危机前面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1571年,蒙古俺答汗亲率10万大军入寇大明,但隆庆皇帝不慌不忙仅出一招就让俺答汗乖乖退兵,并俯首称臣,之后更是开启了蒙古与大明的百年和平。
事件的起因还要从一个传奇的女人说起,她就是三娘子。三娘子是蒙古俺答汗的亲外孙女,她生得貌美如花,聪慧过人,受到众多部落贵族的仰慕和追求。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就是其中之一,他请求俺答汗做主将三娘子许配给她。俺答汗深爱着这个孙子就答应了。但是当俺答汗亲眼见到三娘子时,立刻被她的美貌所吸引,于是就改了主意,自己娶了三娘子。
把汉那吉知道后,觉得自己受到了羞辱,一气之下就带领自己的妻子及阿力哥等10余人前往大同投降了明朝。
当时大同城内诸将都认为这是蒙古人的圈套,建议不予接受投降。当时任大同巡抚方逢时经过仔细盘问把汉那吉等人判断投降是真的,于是力排众议将把汉那吉等人放入大同城内。然后又将情况上报宣大总督王崇古。王崇古也认为把汉那吉等人“奇货可居”,就将情况上报给了内阁首辅高拱。
高拱此时正在为大明和蒙古无休止的边境战争而发愁,他敏锐地察觉到这可能是一次改变双方关系的契机。他与当时主管军事的内阁次辅张居正交换了意见,张居正认同高拱的判断。于是二人商议后指示王崇古要好生厚待把汉那吉等人,为下一步行动打好基础。
但是朝中很多大臣对高张二人的判断不认可,其中以监察御史叶梦熊为首,他认为“敌情叵测”不可轻信,建议将汉那吉等人杀掉或遣返回蒙古。
而俺答汗这边,俺答汗的妻子十分宠爱自己的孙子,知道孙子投降了明朝后,担心孙子有危险;就天天吵着闹着让俺答汗去要人。
俺答汗无奈,只得亲率10万大军入寇大同府,要求明朝归还自己的孙子把汉那吉等人。
情况万分危急,但大明朝廷这边却始终争论不休。关键时刻,隆庆皇帝站了出来,他将叶梦熊贬到陕西郃阳县担任县丞,结束了争论,以实际行动力挺高拱和张居正。
有了皇帝的支持,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张居正指示宣大总督王崇古派使者前往俺答汗军中告知俺答汗,把汉那吉等人在明朝过的很好,只要俺答汗将逃到蒙古的白莲教余孽赵全等9人交给明朝,就放回把汉那吉等人。
明朝为何提如此的条件?原来赵全等人是白莲教潜在明军内部的卧底,他们在宣大边军中待了很多年对明朝内部了如指掌,所以他们逃到蒙古去后就成了俺答汗的军师和智囊,为俺答汗出谋划策,让明军疲于奔命
俺答汗在确认了把汉那吉确实毫发无损后,感受到了明朝的诚意,就答应了明朝的要求,但是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就是封贡互市,实际上这才是俺答汗入寇大明的真正目的。
由于大明长期对蒙古的经济封锁,蒙古部落内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人民苦不堪言,急需要从明朝输入必要的生活日用品。所以俺答汗多次请求封贡互市,但都被当时的嘉靖皇帝拒接,有几次甚至还杀了蒙古使者。俺答汗在一怒之下,在1550年率大军冲破九边防线杀到北京城下,逼着嘉靖皇帝签订城下之盟,同意封贡互市。但俺答汗走后,嘉靖皇帝又反悔了,所以封贡互市一直没有开展。
俺答汗的这个条件在高拱和张居正的意料之中,于是双方关系很快缓和,在用赵全等人换回把汉那吉后,俺答汗就退兵了。之后双方派代表在大同城内继续商量封贡互市的事情。
经过双方多次协商达成一致后,由宣大总督王崇古向朝廷上了《确议封贡事宜疏》,提出封号、定贡期和贡额言、设互市、抚赏、严边备等八项主张。
但这个奏疏在明朝内部却阻力重重,毕竟大明自建国以来就与蒙古处于敌对状态,多数明朝关于都不能接收与自己的死敌做生意。这时候,高拱和张居正高明的政治手腕起了作用。他们先以皇帝的名义,组织朝廷文武官员讨论此事,并投票表决;但在投票时,高拱却做了手脚,让每次投票结果都是平局。无奈众人只得奏请隆庆皇帝决断,隆庆皇帝则下旨由内阁定夺,而内阁的首辅和次辅就是高拱和张居正,结果自然就通过了。
之后,明朝正式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双方也随即商定了具体的封贡互市的实际执行操作:
1、 设立贡市,有蒙古各部落贵族带着部落的土特产向大明天子进贡,然后明朝官员代表天子赏赐各部落大量物资;
2、 设立马市,在宣府到甘肃一线向蒙古开放11处马市,由蒙古各部落携带马匹在马市进行交易;
3、 设置民市,就是大明边境百姓和蒙古部落牧民自由交易货物的市场,类似于现在的集市。
封贡互市开展以后,双方的贸易量急剧扩大,渐渐地一年一次的互市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就逐步演变成了一月一次。而随着双方不断的贸易和交流,双方敌对关系就慢慢得到了缓解,之后长达百年的时间里,双方基本没发生过大的军事冲突。
或许不仅隆庆皇帝朱载垕,就连高拱、张居正等一代名臣都没有想到,封贡互市竟然会为大明朝的北疆迎来百余年的和平。俺答汗也没有想到自己数次兴刀兵都没有求得的封贡互市,却在迎娶自己外孙女后阴错阳差地促成了。
总之,封贡互市促成了明蒙双方偃旗息鼓、和平安宁,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头条历史#
公元200年,孙策遇刺,弟弟孙权接管江东,当时孙权只有18岁。一天,孙权把黄盖叫来,让他去石城做县令。黄盖摇头推辞:“我是带兵之人,哪做得了县令啊!”孙权说:“我不会看错,这个县令非你莫属!”
怎么回事呢?《智囊》记载,【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原来,当时孙策刚刚统一江东,地方士民仍存异心,局势动荡不安,山越部落并未完全归附,经常有“贼寇”侵犯郡县。
孙权一看,这怎么行呢,哥哥把这么大的一份家业给了我,我不能毁在自己手里嘛!山越不服,则后方不稳,性质很严重。于是,就以黄盖等人充任山越活动频繁地区的县令,先把后方摆平了再说。
黄盖被任命为石城县令。石城就是今天的江西省赣州市所辖石城县一带。《智囊》记载,【石城吏特难检御。】当时,石城县的县吏出了名的油滑,很难统御管束。
黄盖上任后,把大家召集起来,开了个见面会,乐呵呵地说:“我是个粗人,没什么能力,因为战功,所以封了这么一个官。我哪懂文书行政那一套啊,纯属赶鸭子上架。”
众人哈哈大笑。
黄盖又说道:“我本来就是个门外汉,而且又军务繁忙,这样吧,我选两个助手,一人负责一块业务,代我治理县务,大家说行不行啊。”
嘿,大家一看,当然行了,于是,很快就选出了两个副手。当然,这两个人一贯奸滑,坏水较多,大家都不敢惹。
这时,黄盖对这两个人说:“现在贼寇未平,我主要精力在军务方面。以后,一切文书就拜托二位,你们俩全权负责督导各部门,纠察僚属失误。如果有人胆敢糊弄我,我是不会用鞭杖之刑的。”
《智囊》这样记载,【今寇未平,多军务,一切文书,悉付两掾,其为检摄诸曹,纠摘谬误。若有奸欺者,终不以鞭朴相加!】
命令发布后,刚开始,大家还规规矩矩,不敢做越轨之事。过了一段时间,大家一看,这个新县令还真是个大撒把呀,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管,于是,就开始松懈下来,该干啥还干啥!
这时,黄盖出手了。《智囊》记载,“盖微省之,得两掾不法各数事,乃悉召诸掾,出数事诘问之,两掾叩头谢。】啥意思呢?黄盖暗中调查,发现两个助手各有几件不法之事,于是把大家召集起来,把证据往桌上一扔,两个助手吓得叩头求饶。
黄盖冷冷一笑,说道:“我早就有言在先,如果你们敢蒙骗我,我不会拿鞭子抽你们,也不会用板子打你们,我的惩罚只有杀头!我是带兵之人,从来不开玩笑!”
说完,黄盖抽出宝剑,把这两个助手立时斩杀。那些僚属们吓坏了,满头大汗,两腿直抖,有的人竟然吓尿了裤子。从此,石城县大治。
后来,黄盖又转任春谷县令、寻阳县令,前后任职九个县,每去上任之前,县吏们都战战兢兢,并互相转告:“黄盖要来了,大家都小心点。”很快,山越诸部落就稳定下来。
这个故事,记载在《智囊》中。这是一个很好的带团队的管理智慧。作为一个领导,接手一个新部门(条线),都会面临一个立威的问题。威立不起来,工作就难以开展,局面也难以打开。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会杀人立威。
韩非子说:“威势独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法令不行”,所以,“威不两错,制不二门。”领导如果不立威,下属就会拿豆包不当干粮,历史上这样的教训太多了。张学良为何杀杨宇霆,根本的原因是威信缺失,得不到下属的尊重。
杀人立威说起来简单,杀谁呢?这个很有技巧,否则杀不好,还会惹祸上身。从人性和心理来说,杀猴吓鸡的立威效果,比杀鸡吓猴要好的多。所以,杀人立威一般有:杀亲、杀贵、杀大、杀首、杀熟,如田穰苴杀庄贾,就是很好的杀贵立威。
《智囊》是明代奇才冯梦龙所著智慧总集,后人誉之为“小资治通鉴”。全书收录了先秦至明代1200多个谋略智慧故事,既有管理类的大谋略,也有生活间的小计谋,堪称一部篇幅庞大的智谋锦囊。
每个朝代的末尾,都会有一些有野心得人,趁机发动起义。在唐末时期,黄巢做了领头羊,带兵起义,史称黄巢起义。
黄巢出身富贵人家,他家靠着贩卖私盐起家,积累了惊人地财富。因为不缺银子花,所以黄巢从小就接受了良好教育,熟读诗书,精通骑射,是当地有名的神童。
黄巢从小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才华,在他5岁时,他就以菊花作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句:“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从这首诗里,看得出来,黄巢是一个很热爱权力的人,他天生有着反骨,敢于对抗。一个5岁的孩子,就能有如此大的野心,就能这么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看来,他注定是一个要干出一番大事的人。
可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长大后,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不中。
悲惨的现实,让黄巢越发恨世疾俗,在郁郁寡欢中,他又做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公元874年,王仙芝起兵造反,这一举动刺激到了黄巢,他也有样学样,带兵造反。
唐末时期,人心涣散,关东大旱,官吏还不管百姓死活,迫使百姓交税,这使得百姓对唐朝的信任感越来越低,此时有人带兵造反,他们也愿意跟从。因此,黄巢的部队扩展的很快,没要多长时间,他就有了几万兵马。
公元877年,王仙芝被杀,黄巢借机夺了他的位置,自立“冲天大将军”,带兵转战黄河流域。
黄巢很有头脑,他根据唐朝的特点,发明了著名的流动战术,避实攻虚,转战大半唐朝江山,致使唐朝国力大衰。正因如此,黄巢成了中国第一流寇,让官府头疼不已,也让百姓苦不堪言。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屡屡不得志的原因,导致黄巢心态有些问题,他爱好烧杀抢掠,去到一个地方,就闹得当地民不聊生。甚至有传言,黄巢用人肉做军粮,以此保证起义军的战斗力。当然,好吃人肉这个说法,如今依然存有争议,许多人觉得,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件事可行的几率,非常小。但是不管怎么说,从正史、野史中,我们都能够看出,世人对黄巢的评价都是负面的。
《智囊全集》里评价他:“贼围陈郡三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俄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资治通鉴》里评价他:“巢益怒,营于州北,立宫室百司,为持久之计。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卞、曹、濮、徐、衮等数十州,咸被其毒。”
公元880年,黄巢带着60万兵马,越过长江,拿下洛阳,逼近长安。
见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唐僖宗坐不住了,火急火燎地带着人出逃成都。这就给了黄巢机会,他没费什么力,就杀入长安,自立为王,建立“大齐”。
不过,黄巢的好日子没有过太久。
黄巢借着“黄王起兵,本为百姓”为理由,搜刮富人的财富,掠夺达官贵人的子女为妃。
这样一个品行低下的人,居然能够攻破长安,这着实让人费解。
事实上,黄巢能够自立为王,并不是他能力有多出众,而是因为各大藩王的纵容。
但是,他攻入长安称帝,这已然涉及到了各藩镇的利益,这些人自然不会再对他放手不管。
为了剿灭黄巢,唐朝与沙陀部落合作,沙陀酋长李克用派了5万骑兵,进入关中支援。
很快,唐朝这边整装待发,围剿黄巢。
黄巢这边,缺兵少粮,没多久,便坚持不住了。在公元882年,黄巢手下的大将朱温,带兵向唐朝投降。这对黄巢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最终退无可退,黄巢只好舍弃长安,转战山东,等待时机,再东山再起。
但因为他这次败得太彻底了,以至于起义军们不再信任他,他的威信大跌。
《智囊全集》记载:公元884年,黄巢在泰山虎狼谷与唐军交战,被击杀,他死后,他的妻妾全部被俘。
黄巢的这些妻妾,之后被抓到了唐僖宗的面前。
唐僖宗看着这些女子,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指责她们:“汝曹皆勋贵子女,世受国恩,何为从贼?”
也就是说,他问这些女子:“你们都是世家女,深受国家的恩惠,为什么要委身于贼?”
其中一位女子,听到了这番不屑的斥责,心有不甘,她知道自己已经必死无疑,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因此大声回复:“狂贼凶逆,国家以百万之众,失守宗祧,播迁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贼责一女子,置公卿将帅于何地乎!”
很显然,她对唐僖宗也是很不屑的。
这一番话,骂得唐僖宗哑口无言,他知道这是事实,无法反驳。但是,作为天子,这些话,他不喜欢听,更不喜欢别人说。因此,他手一抬,命人将这些女子拉下去处死
@江上孤舟
知道要面临死亡的结局,这些女子们哭哭啼啼,不愿上路。唯有那名敢于羞辱唐朝皇帝的女子,决然地喝下了毒酒。
看来,司马光是想借由此事,讽刺那一些外强中干,不懂得从自身找问题,只会欺负弱女子,或是只会为自己找借口,让旁人背锅的帝王。同时,他也是想借由这件事情,给世人敲一个警钟,让人明白:一个无能、懦弱、胆怯的人,不管他有多高的地位,都会有人唾弃他。
算计了一生的朱元璋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不经意间的一个举措,却给了心怀异志的朱棣增添了一个重要的帮手,也给帝国未来的继承人朱允炆埋下了一个恶果。
明朝洪武23年,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接到了朱元璋指令,和三哥晋王分别统帅兵马合击前元叛将阿里不花。
朱棣先是派出几股哨兵四处侦查,明确了阿里不花的确切位置,然后又趁其不备,突然出现在阿里不花面前。
大惊失色的阿里不花在与彪悍的朱棣交锋之后,很快就败下阵来,率领残兵败将逃往漠北,朱棣深入蒙古腹地紧追不舍。
大势已去的阿里不花叫天不应,叫地不灵,正欲和朱棣拼个鱼死网破,却不料朱棣竟然对阿里不花说道:“我不仅不想杀你,还要上奏父皇,给予你家园和牧场。”
朱棣的热情和真诚让阿里不花大为感动,朱棣当场表示北平五百里以外,你们可以安心放牧, 八百里之外,你可以带领你的部落重建家园。
宽阔的胸襟和眼界让阿里不花不得不臣服,当即表示愿意归降。
就这样,朱棣以最小的代价为他第一次大规模的出征写下了辉煌的一笔。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与他同行的靖王一无所获,让朱棣的这份战功显得更加的卓著。
原本就器重朱棣的朱元璋更加的对朱棣大加褒赏,尽管朱棣越发的谦虚谨慎,可这份器重还是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侍奉一代贤后马皇后殡天尚未班师的朱棣接到传报,快马加鞭、星夜兼程赶到京师吊唁,却不想遭到了太子身边红人方孝孺和齐泰等人的共同发难。
对朱棣说:“朝廷给各王爷报丧的廷记文书五天之前才发出,燕王远在几千里之遥的漠北却收到了,这可真是快呀。”
朱棣含糊其辞,躲躲闪闪,齐泰二人对朱棣远在漠北却能收到马皇后去世的消息产生了质疑。
话说得难以入耳,言辞也越来越激烈,朱棣额头渗满汗水,青筋暴起,叫苦不迭。而这一幕被一个和尚尽收眼底。
和尚道:“母子万里之遥,魂魄相应,心心相合。贫僧今天算是领教了天人感应,阴阳相通的旷世奇观。”和尚的三言两语帮朱棣化解了危机,朱棣对和尚充满感激的同时,也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朱棣派张裕暗中调查,不查不要紧,一查吓一跳。这个和尚名叫姚广孝,法号道衍,名为和尚,却不修佛法,穷尽半生苦心钻研阴阳五行和纵横之术。
恰逢马皇后病逝,朱元璋悲痛欲绝,下令各地推荐高僧上来为马皇后诵经祈福,姚广孝才得以进入皇宫,机缘巧合抓住了机会,进而结实了朱棣。
姚广孝半生坎坷,亲朋好友大多死于朱元璋的屠刀之下,因此对帝国严酷制度怀有极大的质疑和渴望入世的积极欲望。
而朱棣屡立奇功,野心勃勃,镇守北平却心系天下。这两个人刚一碰面就很谈得拢,大油相见恨晚的感觉。
姚广孝甚至扬言愿意送你一顶白帽子戴戴,朱棣是王,王字上面加个白,就是皇帝的皇,其用意再明显不过了。
对于心怀异志的朱棣来说,虽然这个说法很疯狂,但无疑正中自己下怀。
姚广孝先是劝谏朱棣万万不可在京城逗留,以免过早地暴露自己的领先于其他诸王的野心和志向。
而后又模仿当年朱生向朱元璋献策,也送给了朱棣,固根基、揽人才、建奇功的九字真言,朱棣大喜如获至宝。
国后葬礼一结束,朱棣就向朱元璋请奏把姚广孝要到北平做一名寺庙的主持,名义上是替马皇后诵经祈福,实则收为自己的智囊军师。
不知情的朱元璋念在朱棣的一片孝心,就准了他的奏请。
算计了一生的朱元璋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不经意间的一个举措,却给了心怀异志的朱棣增添了一个重要的帮手,也给帝国未来的继承人朱允炆种下了一个恶果
后来姚广孝成了朱棣的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帮助朱棣登上帝位的同时,也使得自己成为了大名鼎鼎的黑衣宰相。
@再话历史
朱棣是一个有野心的藩王,当他的势力越来越大,想当皇帝的野心也越来越强烈。
加之还有人在旁煽风点火,助力朱棣的篡位计划,这才让朱棣有了更大的信心夺位自立门户。
大家对此有何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
隆庆三年,明穆宗朱载坖接到密报:黔国公沐朝弼私自调兵入京,刺探军情,恐沐府要发动叛变。
得知这个消息的明穆宗,又急又恼,头发都愁白了。当时,边境时局动乱,北方有草原部落虎视眈眈;南方有个大土司争斗不休;贵州地区又发来急报,请求发兵平乱;广西那边也隐隐透着不平静。
在这种四面楚歌的情况下,若沐府也反,那就真是雪上加霜了。
沐府本是最忠心大明朝的南方藩镇,第一代藩王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自七岁那年,就跟在朱元璋和马皇后的身边。长大成人后,他更是为朱元璋鞍前马后,为朱元璋夺天下出了不少的力,所以朱元璋赐他“沐”姓,寓意“永沐皇恩”。
因为沐府与皇室有着这一层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沐府一直都忠心皇室,为皇家鞍前马后。没想到传到了第七世沐朝弼手上后,这份忠心就没了。
说起来,沐朝弼能继承王位,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个位置,本是他哥哥沐朝辅继承,可惜他才刚过20就去了,这个位置便传到了他的长子沐融手上。可沐融年仅4岁,哪能担起这重责,于是朝廷插手,任沐朝弼为都督府佥事,辅佐沐融管理封地。两年后,沐融夭折,他的弟弟沐巩继位,大权仍在沐朝弼手中。
一直这样只有实权没有实名,低那黄毛小儿一头?再者来说,沐朝弼在军中很有威名,他哪能甘心一直当一个都督佥事?
他的母亲看出了儿子的野心,担心儿媳和孙子的安危,于是多次向朝廷上书,请求将王位传给沐朝弼。但朝廷还没有答应,沐巩便病逝了,沐朝弼顺理成章得到了沐府。
人的野心不会那么容易满足,沐朝弼坐上了心心念念的王位之后,心也就更大了,想要做上皇位。因此他开始蠢蠢欲动,频繁派出亲信刺探国家军机大事。
察觉沐府散发出来的危险信号,朝中大臣也坐不住了,开始商量主意。有人说,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沐府一网打尽算了。但也有人说,沐府算是云南地界上的地头蛇,轻易动不得。
此时,大明朝的局势可以用《智囊全集》中:“危峦前阨,洪波后沸!”这句话来形容了。
这时就该:“人皆棘手,我独掉臂。动于万全,出于不意,游刃有余,庖丁之技。”
也就是说,这时就该有聪明的人站出来实行庖丁之技了。
好在张居正就擅长此计。
他仅用了三招,便解决了沐府这一大隐患。
第一招:扶持沐朝弼儿子。
第二招:禁止沐朝弼干政。
第三招:封查沐府。
这三招看着简单,实际上颇有深意,张居正完美利用了沐朝弼既想要权势,又想要亲情的矛盾心理,一步一步将他逼上了绝境,使他在选择鱼与熊掌的过程中,变得孤立无援。
他被抓的那一天,沐府上上下下为了不被牵连,眼睁睁的看着他被抓进了大牢,没有一丝想要救他的举动。
可见,张居正的这三招用的确实是妙,兵不见刃便为朝廷解决了一大隐患。
都说“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不仅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而且隐藏着无数盛衰存亡的道理、得失成败的奥秘、可吸收借鉴的智慧,让人生少走弯路。
我很喜欢读中国古代史,感觉越读越厚重,越读越有趣,越读越启智。所以,我强烈建议大家读一读这套《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是什么?这是“明代奇才”冯梦龙所著智慧总集,人称“小资治通鉴”。全书收录先秦至明代1238个谋略智慧故事(加上点评中的同类故事,共有3000多个)。将古人智慧以故事方式展现,有趣;然后解读提炼出人生智慧,有料。
清代大才子纪晓岚非常喜欢此书,无论到哪儿,此书都随身必备。曾国藩也对此书颇为推崇,曾谆谆告诫诸位弟弟:“此书务读三遍。”杜月笙也对此书爱不释手,他识字不多,让别人读给他听,感慨道:“读懂此书,才算读透了社会。”
本文部落智囊,部落智囊英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