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榧木(香榧木一立方多少钱)
8月科学教育网小李来为大家讲解下。香榧木(香榧木一立方多少钱)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982年3月,重庆江北区纺织厂在扩建的过程中,意外挖到了一座古墓,专家鉴定是一座明朝的古墓,几天后附近的孩子挖出来一身龙袍,专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座皇陵啊。
重庆江北区横街洗布塘的重庆纺织厂由于规模太小跟不上生产需求,于是开始扩建,挖掘机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生了状况……
随着一声巨大的“砰”一块超大的青石板映在人们的眼帘,工程不得不暂停,人们找来的专业人员,经过专业人员的鉴定发现这是一座明朝的墓葬。
墓葬的人规模不是太大,专家认为这也就是一座普通的墓葬,也许是某个官员的墓葬,大家正准备抢救性挖掘,但是接下来的一件事却颠覆了人们的认知。
几天后,附近的几个孩子来这边玩耍,不小心竟然挖出了一件龙袍,最近龙袍出土的时候,是黄灿灿的,但是不久后,这件龙袍竟然变成了黑色,而且一碰就碎。
专家觉得事情非同小可,经过鉴定,这些黄色的碎片。确实是龙袍,在重庆这个地方有皇帝墓,是哪位皇帝呢?
明朝一共有16位皇帝,其中十三座陵墓在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在南京,第二代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这不会是朱允炆的墓葬吧?有些人开始脑洞大开。
这座墓葬东西长5.4米,南北宽3.5米属于中等规模,这是一座长方形的石坑墓,他的上半部分由砂石掩埋下半部分是岩石填充,岩石异常坚硬,这座墓没有墓道,专家在棺椁室中发现了一棺一椁。
棺椁均由上好的香榧木制作而成,根据在场的人员介绍,棺椁出土后仍然香气扑鼻,棺椁没有被损坏的痕迹,棺椁的长度是284厘米,前端宽后端较窄,棺椁表面全部用朱红漆精心刷制,棺略小于椁,但是制作十分精良。
棺内的随葬品不多,除了一只杯子和两枚银锭之外,还有九件明朝时期的日用品,但是,墓主人的衣物却不少,有袍服七件,袍料制品十四件,除此之外别无其他随葬品。就这些东西还是不能证明墓主人的身份,专家们虽然心里有些急躁,但他们知道要想弄清墓主人的身份,必须专心致志地寻找到任何的蛛丝马迹。
挖掘工作继续进行,有人在棺椁附近找到了一块长方形的石碑,石碑通体高145厘米,宽为57.5厘米,厚度为23.5厘米,上面刻有“玄宫之碑”碑文为四字篆书icon。左右两侧各刻两条不对称的盘龙,碑文为24行,每行是27个字,全碑为1004个字,此碑文记载了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明玉珍事情。
原来此墓的墓主人就是明玉珍,碑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为此碑记载的东西填补了一项历史空白,明玉珍生于元末明初,那个时候的私制品行业比较薄弱,随着墓中丝绸制品的出土,让人们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制造业。
@佳宁说历史 :明玉珍,湖北随州人,家里几代为农,1353年,22岁的明玉珍召集了2000人马,加入了红巾军的队伍,当时他任元帅,由于骁勇善战,又比较聪慧,很快得到了上司的赏识。
1359年,明玉珍通过巫峡引几千兵马入蜀地,四年之后,被刘祯等人拥立为皇帝,定都重庆,国号为大夏,两年之后,明玉珍在重庆病故。
明玉珍墓是重庆地区唯一的皇帝陵,元末明初各地军阀纷争,明玉珍来到西蜀,建立政权,虽然这个人在史书上的笔墨不多,但他依旧是大夏的开国皇帝,明玉珍病逝以后,子升继承皇位,明洪武第二年,朱元璋本是劝降,但是,子升不从,最后朱元璋出兵将其捣毁。
至此,明玉珍建立的大夏灭亡!#重庆头条#
1982年,重庆发现一座古墓,出土4件龙袍,四万韩国人跑来说:这是我祖宗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1982年3月30日,重庆市江北区的重庆织布厂正在整修施工,工人们十分卖力在干着自己的工作,突然,工头拿着大喇叭大喊:“停工!停工!都别干了!”
这是发生了什么?
原来,那边负责挖地基的工人向工头上报,挖出了一座古墓!按照规定,施工工地挖出古墓,必须第一时间向本地文物保护部门上报,同时立即停工,保护现场不要受到破坏。
一个小时后,重庆文物部门专家便赶到了现场,疏散围观的工人,开始了抢救性挖掘。几个小时后,古墓的全貌就显现了出来。这座古墓整体是一个长方形,墓室长5.4米,宽3.5米,墓室正中摆放着一口棺椁,外层的椁专家观察后认为是香榧木,这种木材耐腐蚀,在当时出土时还存有微微的香气。从棺椁所用的材料来看,墓主人的身份不一般。开馆后,专家更是确定了这一点。
棺材内的尸体竟然穿着龙袍!而且还不止一件,足足有四件!这可把考古队的专家吓了一跳,龙袍那可只有皇帝才能穿,难道这是一座皇帝墓?但是除了龙袍之外,墓中只出土了一只金杯子,两块银元宝,和一些丝织品。如果是皇帝墓的话这也太寒酸了吧!
专家们为了弄清楚墓主人的身份,古墓周围又进行了一轮挖掘,正是这次挖掘,解开了墓主人的真实身份。
这个墓可以叫皇帝墓,也能叫农民墓。
原来,专家在古墓附近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的碑文显示,墓主人是大夏国的太祖皇帝明玉珍,同时明玉珍又是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所以他的墓也能叫做农民墓。
明玉珍1329年出生于随州随县(今湖北随县),他的祖上世代务农,到了明玉珍这一代,因为刚好赶上战乱,他便不再执着于一亩三分地,而是大肆施展他的谋略。
1351年,因为元朝腐败不堪,百姓为此怨声哀道,多个地区都爆发了农民起义,胸怀大志的明玉珍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组织了上千人一起奋起反抗起义,但明玉珍并没加入任何一方势力,而是自立门户,割据一方。
1353年,最大的起义军首领陈寿辉第一个称帝,他派人找来了明玉珍对他说:“你来我的麾下我们共富贵,不来那我只能灭了你的势力了”。
明玉珍甚至自己这点兵力完全不是陈寿辉的对手,直接率兵投降,陈寿辉也兑现了诺言,把明玉珍任命为征虏大元帅,负责镇守沔阳。
1360年,陈友谅谋反杀了陈寿辉自己称了帝,但这次明玉珍并没有选择投降而是带着手下驻守夔门,自称陇蜀王。
1363年,明玉珍建立了大夏政权,定都重庆。
从明玉珍的履历我们能够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好战之人。他在称帝后常常放粮救济百姓,不愿主动出兵吞并其他势力,只想过自己的太平生活。
在称帝三年后,明玉珍因病离世,他十岁的儿子明升继承了皇位,但因为年龄太小,朝中政事都是他的母亲决定的。
1369年,朱元璋派出大军劝降大夏,因为实力差距悬殊,明升选择投降,而朱元璋念记曾于明玉珍有旧情,便没有对他的妻儿赶尽杀绝,但是又担心他们谋反起义,便把明升等人赶到了高丽生活。
后来,明升在高丽娶了尹熙王的女儿,生下了4个儿子。随着时间的流逝,明家的后代子孙也越来越多,根据族谱统计,现在韩国至少有4万人是明升的后代子孙。
所以在明玉珍墓出土后,大量的韩国人前来重庆祭拜祖先明玉珍,还指着博物馆中展览的龙袍说:“这是我祖宗的!我的祖宗可是皇帝!”
直到今天,每年清明节还是会有很多的韩国人前来祭祖。
1982年3月,重庆织布厂的工地上挖出一座古墓,博物馆人员抵达现场后,认为这只是普通明清墓,并未严加看管,不料几天后,一群小学生在古墓旁玩耍时,无意中从破损的棺木中发现了一件金灿灿的丝质袍服,一位好事者想看看这件放了百年的衣服结不结实,于是就动手撕了起来,没过一会儿,这件衣服就因接触空气太久开始变黑,孩子们很快失去了兴致,随手就把它扔到土里,连带着其他土渣一起被工人们送到了垃圾场。
两天后,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来附近办事,无意中听闻此事后,顿时大惊失色,连忙跑到垃圾场里翻找,废了好半天功夫才把那件早已破烂不堪的袍服找了回来,虽然这件衣服破损严重,但从质地、颜色和隐约可见的花纹来判断,这很可能是一件龙袍!出土龙袍的墓葬怎么可能是普通的小墓?消息传出后,立刻引起了上面的重视,不但派出警力去古墓值守,还成立了一支专门的考古小组,一边追查、回收可能散落出去的文物,一边对这座古墓进行正式发掘。
此墓规模虽然不大,但细节处颇为讲究:首先,它的位置非常好,背靠宝盖山,两面临江,视野开阔,气势不凡;虽然没有墓道,墓坑开口面积也只有18.9平方米,但从封土层往下,却足足有9层填土,比如最上面的砂石层、木炭层,以及接近墓室的三合土层和木炭层,不但坚实牢固,也防水防腐;墓室中间的棺椁虽然已被破坏,但依然能看出它的规格不凡,外椁由名贵的香榧木整板制成,厚约8厘米,长2.84米,宽1.27米,前高1.35米,后高1.15米,出土时仍然色泽如新,隐约散发出香气。
内棺用的是柏木,形制与外椁基本一致,里面并未发现遗骸,据此,有人推测这是一座衣冠冢,也有人认为尸骨可能完全腐化了。至于出土器物,除了墓葬刚被发现时,被博物馆人员带走的一只金碗和两枚银锭外,考古人员还从内棺里提取到了一幅赤黄斜纹绫地的旌旗、一幅淡黄云风纹缎地的画幡、几件锦缎被面和多种丝质衣料,最重要的是,出土了3件龙袍,算上之前被损毁的那件,一共4件。
用这么多的龙袍陪葬,这位墓主人,难道是一位帝王?可在重庆地区,从未听说过有帝王陵。就在人们对此墓的来历议论纷纷时,一块石碑的发现,让一切都有了答案。这是一块青石制成的石碑,被发现于外椁附近,通高1.45米,宽0.57米,碑首刻有“玄宫之碑”四个大字,下书1004字碑文,从文字内容可知,此墓的主人叫明玉珍,是元末明初,在西南地区建立大夏政权的开国皇帝,也是重庆历史上第一位帝王。史书上关于明玉珍的记载非常少,相互间也有出入,这座石碑的出土,不但澄清了旧籍中的记载,也为研究元末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明玉珍,湖北随县人,出生于1330年,原本姓旻,后因加入红巾军、信奉明教,改姓为明。1351年,各地纷纷起兵反元,为求自保,明玉珍率集1000多位乡勇结寨固守,不久后,他加入了徐寿辉建立的天完政权,担任要职。1360年,徐寿辉死于被部下陈友谅之手,身在蜀中的明玉珍得知消息后,迅速与陈友谅划清界限,命部将驻守夔门,与之断绝往来,并在刘桢等人的提议下,在重庆为徐寿辉立庙,庙号世宗。
1362年,明玉珍在部下的拥立下称帝,建都重庆,国号大夏,取自“恢复华夏正统”之意,效仿周制设六卿,在地方上实行屯田制,同时减免税收,让川蜀民生得以恢复和发展,然而好景不长,在位不过4年,明玉珍就病逝了,享年37岁。随后,由年仅10岁的儿子明升即位,妻子彭氏一同听政,很快,大夏内部纷争四起,国势渐衰,最终在5年后被朱元璋所灭。
看在以往的交情上,朱元璋并未对明升母子赶尽杀绝,而是将其封为归义侯,遣送至高丽,不久后,明升就在此扎根下来,娶了高丽尹熙王之女为妻,生有四子,时至如今,其后裔已达到40000多人,分布韩国各地。1993年,明玉珍的第24代孙明在律通过报纸得知,先祖的墓葬被找到了,顿时激动万分,迅速组建祭祖团,申请返乡祭祖,2年后终于得以成行,至此,明氏子孙持续了600多年的寻根夙愿,终于尘埃落定。
1982年3月30日,重庆市江北区上横街一处建筑工地上挖出了一座古墓,施工人员暴力地凿毁古墓中的椁室,掀翻了内棺的棺盖,从中拽出了几件丝织袍服,又顺手摸走了一只小金杯、两枚小银锭……
古墓的发现起初并没有引起施工队的重视,基建工程照旧按计划进行,直到墓中露出了一通石碑后,施工队觉得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这才将发现古墓的消息才被上报给了重庆博物馆。
由于墓葬形制和结构都十分简陋,博物馆和区文化馆的专业人士经过先后两次的现场勘查,最终认定这应该是一般的清代墓葬,草草收场,并没有留下专人在现场值守。
棺椁和一些棺中的丝织品也没有及时地清理保护,当时的专业人士并没有觉得这些东西有多大的价值,做出了不予收存的错误处理,直接导致了文物不同程度的散失和损毁,而无人看管的石碑也被随意拓印。
这时候不难看出,古墓的最终结局似乎就只有一个:被夯筑进厂房的地基之中,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就太可惜了。
事情的转折正是因为那些碑文拓片,有上级文化局领导在检查工作时得知古墓出土的石碑被疯狂地拓印,立即要求文化馆向上级主管部门详细汇报,而最终引起相关部门重视的则是碑文中“大夏太祖钦文昭武皇帝”几个字。
中国历史上称作“大夏”政权有好几个,但归葬于重庆的开国皇帝似乎就只有那么一个,不过这一切还得通过墓葬的清理和碑文的详细解读才能最终确定。
如此简陋的墓坑中埋葬的竟然有可能是一位帝王,简直不可思议!重庆市博物馆重新抽调力量一面抢救回收已经散失的文物,一面继续对墓葬残存部分进行细致的考古发掘。
这是一座长方形竖穴石坑墓,东西长5.4米,南北宽3.5米,考古工作人员并没有发现墓道,看来这位大夏皇帝也是够寒酸的,墓坑中的填土共有九层,而填土之下正是墓主人的棺椁,外椁由香榧木制成,保存还算完整,而那通石碑则竖立在木椁之前。
关于墓主人的身份,碑文给了我们答案,这是用一块青砂石凿成的石碑,通高145厘米,宽57厘米,厚23 .5厘米,碑额刻“玄宫之碑”四个篆体大字,碑文共34行,1000余字。
从内容专家们得知墓主人叫明玉珍,是大夏的开国皇帝,在位六年,死于天统四年,庙号太祖。
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年),曾经世代务农的明玉珍早已成为了农民起义军红巾军的上将军统兵都元帅,在奉命西征四川之时,趁元朝守军内讧占领了重庆,一时风光无量。
农民起义军固有的狭隘思想使得红巾军内部也是矛盾不断,1360年,陈友谅弑杀徐寿辉后自立为帝,建立大汉政权,这引起了明玉珍的不满,耻于陈友谅的所作所为,遂在重庆自立为“陇蜀王”,后又建立大夏政权,定都重庆 ,开启了明氏父子在四川四十一年的割据……
可是堂堂一个开国皇帝,为什么连个像样的帝陵都没有?墓葬的形制甚至还不如普通的贵族,陪葬品也是少之又少。
专家们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元末明初,由于社会动乱、生产力低下,农民政权并没有财力和物力去营建大规模的皇陵,所以这座简单寒酸的墓葬倒也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随着清理工作的继续进行,新的疑问又出现了。
内棺中除了残存的一些丝织品外再也没有其他有价值的东西了,但奇怪的是考古工作人员在其中并未发现墓主人的尸骨。
起初大家都认为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墓室密封不好尸骨早已朽烂无存,但仔细清理后考古工作人员竟连毛发都未找到,如果说是全部腐朽掉,可是墓中保存下来的各种丝织品却又无法解释,令考古工作人员大伤脑筋。
翻阅大量的史籍和对碑文进行详细解读后,专家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断:这会不会是一座衣冠冢?
从碑文来看明玉珍死于1366年2月6日,同年9月6日葬于睿陵,中间相隔7个月之久,这期间还要经历重庆夏季的酷暑天气,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尸体确实很难保存下来,那么就很有可能秘密发丧提前下葬。
至于“睿陵”则很有可能是做给各方势力来看的,因为在明玉珍死后朝廷便发生了内讧,大夏政权已经外强中干,举行大型的国葬或许是一种秀肌肉的做法。
不过这仅仅只是一种推断而已。
姑且不管“睿陵”是衣冠冢还是归葬地,值得一提的是《明史》记载:“葬玉珍于江水之北”,也就是说明玉珍的墓肯定是在重庆长江以北的这个范围内的。
明玉珍死后,他十岁的儿子明升继承了王位,五年之后同为红巾军出身的朱元璋派兵入川讨伐大夏政权,明升开城投降,朱元璋却并没有杀他,而是封为“归义侯”迁往高丽。
明升及其后人在朝鲜半岛上开支散花,如今已经传了20多代,形成了一个四万多人的族群,明玉珍也是公认的朝鲜半岛明氏的祖先。
1982年3月,重庆织布厂扩建,工人意外的挖出了一座古墓,原以为只是普通的明清墓葬,不曾想,墓中居然出土了一件金灿灿的丝质袍服,更令人震惊的是,经鉴定,这件袍服居然是“龙袍”!
当年,重庆一织布厂扩建,突然,挖掘机挖出了一块巨型石头,而石头之下竟是一座古墓!
很快,专家们就来实地考察了,只不过,一开始,他们以为这只是普通的明清墓葬,并未加以看管。
直到几天后,一群小孩子的发现,让这个墓葬有了惊人的逆转!
当时,一群孩子在古墓旁玩耍,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突然发现了一件金灿灿的衣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动手撕起了衣服,想看看结不结实。
不曾想,虽然衣服被他们撕破了,但是,颜色却变成了黑色。
一想到,这是古墓里的衣服,还突然变成了黑色,几个孩子吓得脸色惨白,赶紧把衣服扔进了土堆里,撒腿就跑。
之后,干活的工人也没怎么留意,衣服就随着土渣,一起被送到了垃圾场。
凑巧的是,一专家刚好在附近办事,听闻此事,大惊失色,出于职业惯性,赶紧跑到垃圾场,试图找到那件破烂衣服。
于是,在工人的帮助下,衣服找到了,虽然看上去破烂不堪,但是专家却如获至宝,兴奋的抱着衣服,回到了文保局。
这件衣服,无论从成色还是质地,都是上上品,更重要的是,透过上面隐约可见的花纹,专家推测,这很有可能是一件龙袍!
那出土龙袍的古墓怎么可能是普通的明清墓葬呢?
想到这,专家们赶紧组织了一只考古队,开始了深入挖掘。
古墓虽然不大,但是位置很讲究。两面临江,背靠宝盖山,封土层之下,居然有9层填土,而且所用的沙石,木炭都是防水防腐的,外椁由名贵的香榧木整板制成,内棺用的是柏木。
诡异的是,在棺木里面,并没有发现遗骸。所以,专家推测,这有可能是一座衣冠冢!
值得一提的是,在墓葬中,出土了金碗、银锭,还有旌旗、画幡、几件锦缎被面和多种丝质衣料之外,竟然还有3件龙袍,如果加上被撕掉的这1件,那么,总共就是4件龙袍。
用这么多的龙袍陪葬,难道墓主是帝王之家?
令人疑惑的是,重庆地区可从没听说过有帝王陵!
就在专家们争论不休的时候,一块墓碑的发现,给出了答案!
透过碑首上的“玄宫之碑”,加上碑文上的字,专家们得知,墓主人叫明玉珍,是重庆历史上的帝王,元末明初,西南地区大夏国的开国皇帝!
明玉珍,祖上世代务农,但他本人颇有远见。后得徐寿辉赏识,册封其为征虏大元帅。
1360年,徐寿辉死于部下陈友谅之手,明玉珍与陈友谅恩断义绝,命部将驻守夔门,后自立为王,建国大厦。
之后,效仿周制,设立六卿,实行分田制,减免税收,让川蜀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在位期间,与明太祖朱元璋,来往密切,睦邻友好。然而,好景不长,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继位,朱元璋劝降遭拒,直接派汤和大军压境,大夏溃败。
顾念旧情,朱元璋并未斩杀明升,而是将其遣送朝鲜,封为归义候。后来,明升便在朝鲜半岛,娶妻生子,时至今日,明氏后人已有4万余人。
1993年,明氏后人得知,明玉珍陵墓现世,便自发组织宗亲后代,回乡祭祖!
此次,明玉珍陵墓的发现,意义重大,出土的文物,对研究四川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纺织技术,具有珍贵的价值,目前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历史# #考古#
1982年,位于江北嘴附近的重庆织布厂正在扩建厂房。当挖掘机挖到一半时,突然被一块儿巨石挡住了去路。工人们把巨石搬开一看,居然是一座古墓。当时,一些好奇的孩子围了上去,看到了一件金灿灿的衣服。
孩子们听大人们说起过这座古墓,大约有两三百年历史了,为什么这件衣服却像新的一样鲜艳夺目呢?他们好奇心顿起,想试下这件衣服是否结实,于是纷纷动手撕扯起来。
虽然没有像他们预想的那样撕扯成碎片,但一会儿这件衣服却开始慢慢变黑了。他们觉得很扫兴,就随手就把它扔在地上。工人们也没有留意到这件衣服有什么异样,干脆连土渣一起装车运送到了垃圾场。
但博物馆工作人员听到这个消息时瞠目结舌,他们敏感到这件衣服非同寻常。于是,他们匆匆赶到垃圾场翻找。费了好大劲儿,他们终于找回了那件变黑的衣服,它此刻已经破烂不堪。
幸好,当地人一般认为S人的衣服不大吉利,轻易不会要,所以才让这件衣服“幸免于难”。
虽然这件衣服破损严重,但他们却如获至宝。他们从质地、颜色和隐约可见的花纹来判断,这很可能是一件龙袍!
出土龙袍的墓葬怎么可能是普通的小墓?
上面的领导听到汇报后,立刻引起了高度重视,他们一边通知警方前往古墓值守,追查、回收可能散落出去的文物;一边成立了一支专门的考古小组,对古墓抓紧发掘。
考古队发现,这座墓规模虽然不大,但位置非常讲究,背靠宝盖山,两面临江,视野开阔,气势不凡;从封土层往下,足足有9层填土。经过严格防水防腐处理;棺椁虽然已被破坏,但依然能看出规格不凡。
外椁由名贵的香榧木整板制成,出土时仍然色泽如新,隐约散发出香气。
内棺用的是柏木,形制与外椁基本一致,令人奇怪的是,里面并未发现遗骸。据此,有人推测这是一座衣冠冢,但也有人认为尸骨可能完全腐化了。
至于出土器物,除了墓葬刚被发现时,被博物馆人员带走的一只金碗和两枚银锭外,考古人员还从内棺里提取到了一幅赤黄斜纹绫地的旌旗、一幅淡黄云风纹缎地的画幡、几件锦缎被面和多种丝质衣料。
最重要的是,出土了3件龙袍,算上之前被损毁的那件,竟然一共有4件!
用这么多的龙袍陪葬,这位墓主人,难道是一位帝王?
可令人疑惑的是,重庆地区从未听说过有帝王陵!
就在人们对此墓的来历议论纷纷时,一块石碑被发现了。
这是一块青石制成的石碑,被发现于外椁附近,通高1.45米,宽0.57米,碑首刻有“玄宫之碑”四个大字,下书1004字碑文。
从文字内容人们得知,此墓主人叫明玉珍,是元末明初西南地区大夏政权的开国皇帝,也是重庆历史上第一位帝王。
史书上关于明玉珍的记载并不少见,但缺实证。这座石碑的出土,为研究明玉珍提供了宝贵的实证资料。
明玉珍,名瑞,湖北随县人,出生于1329年,世代务农为业,从小忠孝仁义,在乡邻中威信极高。“身长八尺余,目重瞳子,素有大志”,“以信义为乡党所服”。
1351年,全国各地人民纷纷起兵反元。为求自保,明玉珍召集1000多位乡勇在青山结寨固守。
1353年冬,徐寿辉称帝,使人招降明玉珍:“来则共富贵,不来举兵屠之”。迫于无奈,明玉珍引众归降徐寿辉,任统兵征虏大元帅,隶属于倪文俊部,驻守沔阳。
明玉珍作非常战英勇,在与元将哈麻秃作战时右眼被流矢射中,伤愈后右眼失明,因此又被称为“明眼子”。
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身在四川的明玉珍得知消息后,迅速与陈友谅划清界限,命部将驻守夔门,与之断绝往来,自称陇蜀王。后来受谋士刘桢等人拥立为帝,在重庆为徐寿辉立庙,庙号世宗。由此可见其忠义。
1362年,明玉珍建都重庆,国号大夏,取自“恢复华夏正统”之意,效仿周制设六卿,在地方上实行屯田制,同时减免税收,让川蜀民生得以恢复和发展。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常年劳累与征战,明玉珍在位只有4年,就病逝了,享年38岁。随后,由年仅10岁的儿子明升即位,妻子彭氏一同听政。
朱元璋劝明升投降,明升初时不肯。朱元璋派大将汤和、廖永忠、傅友德征讨。很快,大夏内部纷争四起,国势渐衰,最终明升选择了投降。大夏国的历史终结。
因为明玉珍家族的忠义,朱元璋念及旧情,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将其封为归义侯,远派至高丽。
明升到扎根下来,娶了高丽尹熙王之女为妻,生有四子,时至如今,其后裔已达到40000多人,广泛分布在韩国各地。
1993年,明玉珍的第24代孙明在律通过报纸得知先祖的墓葬被找到了,激动万分,迅速组建祭祖团,申请返回故土重庆祭祖。
又过了两年,申请得到有关方面批准,终于踏上祖辈生活与征战的这片土地,圆了明氏子孙持续了几百年的寻根夙愿。落叶归根,是每个华夏子孙魂牵梦绕的事,明氏家族也不例外,确实令很多人泪飞如雨。
1982年3月30日,重庆织布厂扩建施工中挖到了一些木炭和粘土,混杂着鸡蛋大小的鹅卵石,继续挖了几米后,一局棺木赫然出现在了人们眼前,工头马上命令停止施工,将情况上报给了文保局和警察局
接到报告后,工作人员隐约意识到这可能是个大收获。很快就到了现场。从现场来看,这似乎只是一个普通的长方形墓坑。似乎价值不大,考古人员大失所望,准备要离开。现场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让所有人扼腕。
当夜凌晨,有两个胆子大的小孩,来到了这个古墓旁边,他们听说只要在古墓旁边呆一个晚上就能无所不能。其中有个小孩竟然把棺木凿出了一个大洞,甚至还把手伸了进去。竟然抽出来一件衣服,而且还带着浓浓在中药味。不久两个孩子就闻到了一股腐烂的味道,就赶紧把衣服扔掉了。
几天后,当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再次来到这里时,听附近的小朋友聊到了这件事,一时间慌了神,就赶紧跑到回收站开始找这些衣服,因为那很有可能是十分宝贵的文物。不久在这位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终于把这件衣服找来回来,这竟然是一件龙袍!这个不起眼的小墓很有可能隐藏着巨大的秘密。
文物局的领导一听说这个消息,立即对这个墓地重视了起来,马上成立了专家小组,一边对这个墓穴进行进一步的勘测,一边对于可能丢失的文物做一个搜寻。并且对这座坟墓进行了保护性挖掘
然而就在继续施工中,秘密又在陆续的被发现,工人们挖到了一块石碑,石碑全部出土后,果然这是个一个皇帝的墓穴。这个皇帝就是元末时期重庆大夏国皇帝——明玉珍
这个墓的规模很小,但是也五脏俱全。首先它的选址在了背靠宝盖山,两面都是江水,是一块风水宝地。虽然没有墓道,但是足足封了九层土。不仅有砂石层,木炭层。还有三层合土和石灰浆,这样就确保了墓棺具有足够的密封性,保证了墓主人的不会腐化。整个棺木由名贵的香榧木构成,厚度达到了足足八厘米。即使出土后,也依然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因为这个棺木的前期保护极差,这就给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现场被多次破坏。而且棺木在打开后,被没有看到墓主人,很有可能实在开凿的过程,人们破坏了防腐环境,导致墓主人的遗骸在短时间内就消失了。
经过专家们的继续勘测,他们在棺木的夹层中找到了幅赤黄斜纹绫地的旌旗、一幅淡黄云风纹缎地的画幡、几件锦缎被面和多种丝质衣料,并且一共出土了四件龙袍。还有一个旗帜上写着“太祖”二字。有此可见,这确实是一座帝王的墓穴。
在警方的后续追缴中,这座墓地又有两件棺帷、九件被褥、九件衣物被找到。但是由于破损实在严重,根本无法辨认。甚至有两件龙袍也无法修复。但是还是被博物馆收藏。另外还追回了三件金器。
很据史料记载,明玉珍,湖北省遂县人,1330年出生。原来姓闵。后来改姓明,原因是他参加了红巾军,信仰明教。1351年,各地开始反抗元朝。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乡,明玉珍带领1000多个同乡建立了据点。不久,他加入了徐寿辉创办的义军,并担任重要职务。徐寿辉去世后,明玉珍为徐寿辉发丧后,于重庆称帝,建立大夏,因为以前都是红巾军,所以和朱元璋关系极好,共同对付陈友谅。
1368年,朱元璋消灭了自己最大的两个敌人,此时明玉珍已经因病去世,他的儿子拒绝投降朱元璋。无奈之下,朱元璋派军队讨伐。不久,大夏亡国,明玉珍的儿子投降。一家人被押到了南京
为了展示皇威,朱元璋将当时只有十几岁的明升流放到了高丽,但是明家却在高丽扎下了根。到1940年,明家已经有四万多人,甚至还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来祭奠自己的先祖,在批准下,明家后裔还申请了访问团回访了自己家乡
自此开始,明氏大宗会每年组团来此祭祖,迄今从未间断。也许是对故土的一种情缘和感激,也真是世界各地炎黄子孙对于家乡共同的思念
1982年3月30日,重庆市江北区上横街一处建筑工地上挖出了一座古墓,施工人员暴力地凿毁古墓中的椁室,掀翻了内棺的棺盖,从中拽出了几件丝织袍服,又顺手摸走了一只小金杯、两枚小银锭……
古墓的发现起初并没有引起施工队的重视,基建工程照旧按计划进行,直到墓中露出了一通石碑后,施工队觉得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这才将发现古墓的消息才被上报给了重庆博物馆。
由于墓葬形制和结构都十分简陋,博物馆和区文化馆的专业人士经过先后两次的现场勘查,最终认定这应该是一般的清代墓葬,草草收场,并没有留下专人在现场值守。
棺椁和一些棺中的丝织品也没有及时地清理保护,当时的专业人士并没有觉得这些东西有多大的价值,做出了不予收存的错误处理,直接导致了文物不同程度的散失和损毁,而无人看管的石碑也被随意拓印。
这时候不难看出,古墓的最终结局似乎就只有一个:被夯筑进厂房的地基之中,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就太可惜了。
事情的转折正是因为那些碑文拓片,有上级文化局领导在检查工作时得知古墓出土的石碑被疯狂地拓印,立即要求文化馆向上级主管部门详细汇报,而最终引起相关部门重视的则是碑文中“大夏太祖钦文昭武皇帝”几个字。
中国历史上称作“大夏”政权有好几个,但归葬于重庆的开国皇帝似乎就只有那么一个,不过这一切还得通过墓葬的清理和碑文的详细解读才能最终确定。
如此简陋的墓坑中埋葬的竟然有可能是一位帝王,简直不可思议!重庆市博物馆重新抽调力量一面抢救回收已经散失的文物,一面继续对墓葬残存部分进行细致的考古发掘。
这是一座长方形竖穴石坑墓,东西长5.4米,南北宽3.5米,考古工作人员并没有发现墓道,看来这位大夏皇帝也是够寒酸的,墓坑中的填土共有九层,而填土之下正是墓主人的棺椁,外椁由香榧木制成,保存还算完整,而那通石碑则竖立在木椁之前。
关于墓主人的身份,碑文给了我们答案,这是用一块青砂石凿成的石碑,通高145厘米,宽57厘米,厚23 .5厘米,碑额刻“玄宫之碑”四个篆体大字,碑文共34行,1000余字。
从内容专家们得知墓主人叫明玉珍,是大夏的开国皇帝,在位六年,死于天统四年,庙号太祖。
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年),曾经世代务农的明玉珍早已成为了农民起义军红巾军的上将军统兵都元帅,在奉命西征四川之时,趁元朝守军内讧占领了重庆,一时风光无量。
农民起义军固有的狭隘思想使得红巾军内部也是矛盾不断,1360年,陈友谅弑杀徐寿辉后自立为帝,建立大汉政权,这引起了明玉珍的不满,耻于陈友谅的所作所为,遂在重庆自立为“陇蜀王”,后又建立大夏政权,定都重庆 ,开启了明氏父子在四川四十一年的割据……
可是堂堂一个开国皇帝,为什么连个像样的帝陵都没有?墓葬的形制甚至还不如普通的贵族,陪葬品也是少之又少。
专家们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元末明初,由于社会动乱、生产力低下,农民政权并没有财力和物力去营建大规模的皇陵,所以这座简单寒酸的墓葬倒也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随着清理工作的继续进行,新的疑问又出现了。
内棺中除了残存的一些丝织品外再也没有其他有价值的东西了,但奇怪的是考古工作人员在其中并未发现墓主人的尸骨。
起初大家都认为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墓室密封不好尸骨早已朽烂无存,但仔细清理后考古工作人员竟连毛发都未找到,如果说是全部腐朽掉,可是墓中保存下来的各种丝织品却又无法解释,令考古工作人员大伤脑筋。
翻阅大量的史籍和对碑文进行详细解读后,专家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断:这会不会是一座衣冠冢?
从碑文来看明玉珍死于1366年2月6日,同年9月6日葬于睿陵,中间相隔7个月之久,这期间还要经历重庆夏季的酷暑天气,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尸体确实很难保存下来,那么就很有可能秘密发丧提前下葬。
至于“睿陵”则很有可能是做给各方势力来看的,因为在明玉珍死后朝廷便发生了内讧,大夏政权已经外强中干,举行大型的国葬或许是一种秀肌肉的做法。
不过这仅仅只是一种推断而已。
姑且不管“睿陵”是衣冠冢还是归葬地,值得一提的是《明史》记载:“葬玉珍于江水之北”,也就是说明玉珍的墓肯定是在重庆长江以北的这个范围内的。
明玉珍死后,他十岁的儿子明升继承了王位,五年之后同为红巾军出身的朱元璋派兵入川讨伐大夏政权,明升开城投降,朱元璋却并没有杀他,而是封为“归义侯”迁往高丽。
明升及其后人在朝鲜半岛上开支散花,如今已经传了20多代,形成了一个四万多人的族群,明玉珍也是公认的朝鲜半岛明氏的祖先。
少年时代读鲁迅的文章,知道了绍兴这个地方,绍兴的“鲁镇”的却处处充斥着孔乙己、祥林嫂、阿Q、闰土的乡土风情以及黑瓦粉墙,这个地方叫做柯桥。
江南有很多古镇,大小不同,形色各异,而柯桥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大型古镇,在上世纪30年代,仅一条柯桥老街就分布着酒坊、茶馆、米行、染坊、肉铺等店铺多达近700家。去那里一趟,怕是要逛上一天了。
柯桥的文化底蕴也很深厚,大禹治水“冠挂不顾、履遗不蹑”的故事就发生在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胜吴国也源于此,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也曾于这会稽山中潜心专研“心学”,最后葬于兰亭南2里处的仙暇山庄。
当然,在这里也有很多美食,你一定想象不到,在柯桥最有名的就是绍兴臭豆腐与韩国泡菜、印度咖喱。
这个和柯桥的营商环境有关,因为柯桥的对外出口商品主要面向东亚、中亚等地,仅印度商人,柯桥就有3000多名,外国商人多,外国料理也就渐渐多了起来,当然,其中最为丰富的要数韩料和印度菜了。
和其他城市比起来,柯桥显然是个“混搭风”,营商环境好,文旅也不差,在这里开展过安昌腊月风情节、王坛虞舜文化节(舜王庙会)、王坛梅花节、稽东香榧文化旅游节、漓渚兰文化节、夏履春笋节等地域特色文旅活动。
不知道大家喜欢这样的柯桥嘛
#中国柯桥 布履不停#
诸暨人为什么不喜欢承认说自己是绍兴人?
1、经济独立且自信
百强县市排名,诸暨名列前茅,2018排名13。浙江境内,也就仅次慈溪义乌。其中,民营经济极强(什么意思?直白点---老板多),光洋袜、香榧、珍珠、五金这几项产业,就够吹牛逼了。
所以,诸暨人整体有钱(不包括我,我属于诸暨穷人)。
不仅是经商的老板极多,市民的消费观念超前而且消费能力高(我用了好听的词来描述),对应的城市建设也不差(不要抬杠,诸暨市区确实一般,但是放眼诸暨各个乡镇的基础建设、道路交通,足可以吊打大部分国内县市)。
因此,经济上,从大到小,上至上层财政,下到个人民生,诸暨人很自信,对所谓上头的绍兴和同级别的嵊州、新昌等兄弟们,依赖性和认可性也就低了。
2、行政属性,省辖县级
这个事情,是最近看县志的时候才感受到的。建国后,也就是爷爷辈的时候,诸暨有过省直辖,改属过金华专区,也改过宁波专区,后又改归绍兴专区。直到1989年正式撤县立市,属省辖县级市,绍兴代管,一直到现在。
所以,哪怕从行政属性上来讲,诸暨确实优先说自己是诸暨人胜于说是绍兴人。
3、生活日常,习惯使然
浙江多山,所以对应的文化交流,人口流动,商业行为,均受到了地里的限制。
直接上图:
看出点门道了吗?诸暨人去绍兴,可不比去杭州或者金华义乌来得更为方便。何况,杭州市场更大,义乌市场更近。所以,光日常的商业行为上,诸暨人更多会去杭州或者义乌东阳。更不用说,长期养成的风俗习惯、脾气民风上的差异。
就诸暨土话,我就感觉独树一帜,老被大学同学误以为我在说日语。。。
至于说到脾气,想起以前在杭州西站等回家的车,时间到了车还没来,有人直接说,等下先吵起来的肯定是诸暨人。诸暨木卵,可见彪悍。。。
综上,认同感其实是一件长久潜移默化的事情。诸暨人不承认自己是绍兴人,这句话太过绝对,也太生硬了。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诸暨,你问萧山人,桐庐人,义乌人,上虞人,都有这个习惯问题。说到底,也是对家乡的自信。
本文香榧木(香榧木一立方多少钱)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