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您好,今天小编胡舒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锡伯族的介绍,锡伯族的资料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在祖国的西北...

您好,今天小编胡舒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锡伯族的介绍,锡伯族的资料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在祖国的西北、东北、内蒙部分地区,可以看到一些能骑善射的人们,他们时而跃马扬鞭进行跑马竞赛,时而开弓搭箭开展射箭比赛,时而三五成群较量一番摔跤,时而兴致勃勃练习几回举重……他们就是锡伯族。

2、 锡伯族有172万多人,分布在新疆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市、巩留县等。

3、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以及内蒙东部也有分布。

4、 锡伯语跟满语很接近。

5、新疆的察布查尔、霍城、巩留、塔城等地的锡伯族,至今仍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

6、东北锡伯族在语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和当地的汉族、满族基本相同。

7、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稍加改变而成,沿用至今。

8、 早期的锡伯族人民以狩猎、捕鱼为业。

9、现在,察布查尔一带锡伯族经营农业,以种水稻为主,牧业也比较发达,还有许多青年从事商业和手工业。

10、本民族的干部不断成长,有了各类专业人才,办起了医院和学校。

11、 过去,锡伯族的家族大多是三代同堂,也有多至四五代的。

12、锡伯族十分注重礼节,晚辈对尊长要行"打千"礼。

13、由男性族长组成的"哈拉"会议,处理家族内部的重大事情,执行族规。

14、现在,尊老爱幼的良好传统仍世代相传,而"哈拉"会议则已经逐渐淡化,乡规民约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已由各级党政部门组织制定和实施。

15、本民族内部及与周围其他民族的团结进一步加强。

16、 锡伯族以米、面等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

17、穿戴基本与满族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影响而有所变化和差异。

18、清代,锡伯族男子服饰与满族服饰大体相同,多着左侧开衩的长袍和短衣,戴圆顶帽,穿白袜绣花鞋,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

19、老年妇女在春夏秋多包白头巾,冬季则戴棉帽,帽沿缝上海豹皮,叫做"坤秋帽"。

20、姑娘只留一条长辫子,从背后正中垂下。

21、结婚后梳双辫,盘结在头上。

22、清朝末期,服饰逐渐与汉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着穿袍的习惯。

23、 锡伯族十分注重礼仪,也有一些禁忌。

24、比如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木能从衣帽、被子、枕头上跨过;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打碗;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递刀给别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

25、 锡伯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杜因拜专扎坤节",也叫"四一八"节。

26、其来历是锡伯族历史上的西迁。

27、1764年4月18日,沈阳等地的锡伯族官兵及亲属共3 275人受朝廷调遣,去新疆屯垦戍边。

28、历经了一年半的长途跋涉,才来到伊犁河畔建立新家园。

29、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锡伯族同胞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赶庙会,唱山歌,举行各种文体活动。

30、 锡伯族能歌善舞。

31、最喜爱的弹拨乐器叫"冬布尔",演奏时,将琴抱在怀侧,用右手指弹拨。

32、音色近似冬不拉,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

33、口弦也是锡伯人爱用的吹奏乐器,又称口琴、口簧、响蔑,锡伯语称为"玛肯"。

34、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置于唇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以气振颤发育。

35、曲调一般是即兴创作,音域较窄,音色优美,是锡伯族儿童和妇女喜爱的乐器。

36、 远古时代的神秘传说:在锡伯族民间传说中说,锡伯族先民——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里。

37、后来,有一种神兽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南方大泽(呼伦贝尔草原)。

38、这种兽,状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

39、锡伯族保留有供奉“鲜卑兽”(瑞兽)的习俗。

40、将绘制的兽形图案,挂在住室西或北墙上,久而久之就成为锡伯族标志性图案。

41、 鲜卑兽――类马似牛,吻上生角,背上长翼。

42、是北方鲜卑等游牧民族喜爱的装饰。

43、传说东汉鲜卑人南迁时,曾引导他们走出大兴安岭,平安到达南方大泽。

44、因而成为鲜卑人崇拜的图腾。

45、锡伯族先民曾以此为准钩绘出图案。

46、 1956年包尔汉、冯家升发表论文认为鲜卑郭洛是一种瑞兽,相当于蒙语中的动物(驱),即特殊的五爪虎。

47、后来又有人说鲜卑郭洛是一种飞马。

48、 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

49、 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50、 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

51、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

52、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

53、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

54、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55、 2000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56、 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

57、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58、 “抹黑节”,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59、 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

60、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的对象。

61、闲不住的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

62、遇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跪地施礼请安,再向老人额头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

63、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脱脸上不被抹黑的,此时姑娘们也毫不畏惧,用同样的手段往小伙子脸上抹黑。

64、参考资料:锡伯族简介。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