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缸绘 陶缸绘画)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陶缸绘,陶缸绘画)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国务院2003年确定的不可出国展出的六十四件珍贵文物之首。这件文物图案很有寓意,一只大白鹳鸟伸出长喙叼着一条鱼,旁边是一把石斧。一般认为这意味着描绘氏族之间战争及因此产生的统治威权。这个看法有道理,但也可以继续探究。由于这幅图案是绘在一个陶缸上,里面有人骨。而且周围其他没有绘图的陶缸也都是装有人骨。所以这个陶缸应该是葬具,是二次葬存放骨骸的器具。那么在葬具上绘制这幅图画,就很有意味了。一般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埋葬逝者都很简单,自然的埋葬。这种有特定标识的葬具葬法,肯定有特殊历史意义。由于这个陶缸是新石器时代的,所以可以判断这里埋葬的应该是父系氏族的首领及其氏族。也就是说,这个陶缸图案标识的是父系氏族社会的历史,换言之就是从母系氏族社会转化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葬法,所以石斧表示的是父系氏族的威权,鹳鸟表示父系氏族强大起来,鸟喙叼着的鱼象征母系氏族。这就是表示男性统治时期开始了,母系氏族衰微而且女性位于从属地位。所以鹳鱼石斧图,就是父系社会开始的标志。
1978年,河南省林汝县阎村外,村民李建安在一竹林附近挖竹笋的时候,无意地挖出来了一堆沾满泥土的陶罐,由于好奇,于是李健安把这些陶罐都带回了家。
回到家后,老李把这些沾满泥土的大陶罐清洗干净以后发现,这些陶罐制作的都非常精美。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在这些陶罐中有一个大陶罐上面刻有很多精美的花纹,看起来非常的漂亮。看到这里,老李觉得这个大陶缸应该是一件珍贵的宝物。
于是,老李就把这个大陶罐珍藏在了家里。直到两年后,当地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下乡走访做文物征集文物的时候,在老李的家里无意地看到了这些陶罐。
就这样,老李捡到宝物陶罐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村子,而做文物征集的工作人员很快就把这个消息上报给了当地博物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得到消息以后,于是迅速派出了几位专家来到了老李的家里。
专家来到老李的家里以后,收到了老李的热情款待,然后专家向老李表明来意以后,见到了老李捡到了的陶罐。当专家看到这些陶罐以后,都感到了非常惊讶,因为在这些陶罐做工非常细腻,其中一个陶罐还刻有精美的图案,做的非常细致,最后通过专家们的简单研究得出结论这些陶罐都是非常稀有的文物。
于是,专家向老李询问了这些陶罐的来源后,给老李普及了相关的文物法律法规,然后便给老李做思想工作,劝老李上交这些陶罐,最后在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最终老李把这些陶罐上交给了当地的博物馆,把这些陶罐上交以后,老李获得了15块钱的现金奖励和五副手套。
而博物馆收到这些陶罐以后,通过专家们的深入研究后发现,这些陶罐都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制品,其中绘有图案的陶缸,名叫彩绘鹤鱼石斧纹陶缸。经过工作人员的简单测量得出,这个陶缸高47厘米,口径长32.7厘米,陶缸身上刻有精美的鹤鸟衔鱼图案,在旁边还竖立着一把石斧的画面,刻画的非常漂亮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于是,最后这个陶缸被收藏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成为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1978年,河南一名工人挖到一些陶器,想上交给县文化馆却被拒绝。没想到,这里头有个陶器后来却被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之一。
挖到这个陶器的人叫李建安。有一次,他听别人说在某个村的苹果地里有不少红陶片。于是他赶到那里,花了一天多的时间,挖到了13个陶缸和尖底瓶。其中有一个陶缸,上面绘有鹳鱼石斧的图案。
李建安之前学习过一些文物和考古的知识,所以他敏感地意识到,这些陶器不是普通的陶缸,应该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物。
于是,李建安小心翼翼地把这些陶器搬回家里。没想到回到家后,在清洗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些缸里装了人骨头。家里人嫌它晦气,不同意李建安把这些陶器放在家里。于是,李建安不得不把这些陶器运到他工作的地方存放。
李建安认为,这些陶器看起来像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物,不能就这样随便找个地方放着,应该把它们上交。于是,他找到了县文化馆。
然而,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看了看这些陶器,觉得这就是普通的陶器,并非什么文物。于是拒绝了他。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就这样又过了一年多。李建安依然在向有关部门请求妥善安置好这些陶器。所幸的是,不久,他的请求终于得到了回应。县文化馆馆长亲自接待了他,对他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奖励他五双手套。
后来,这些陶器被安置在了县文化馆。其中那件绘有鹳鱼石斧图案的陶缸,尤其引人注目。经过众多专家人士的鉴定和考核,这件陶缸被命名为“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葬具,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总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20.1厘米。它的外表呈红色,腹部一侧有一幅高37厘米的、宽44厘米的《鹳鱼石斧》彩陶饰图。
这幅彩图,画面左侧为一只站立的白鹳,圆眼、长嘴,嘴上衔着一条大鱼。而右侧则竖立一柄石斧。鱼和石斧用粗线条勾勒而成,然后填充色彩。
由于这幅鹳鱼石斧图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所以这个陶缸显得意义非凡,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后来,这个陶缸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到了2003年,更是被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之一。
【历史沉浮录】从某个方面来说,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的命途说的上是多舛。如果李建安不具有一定的文物知识,也许就把它当作普通的陶器废弃或是置之不理,这样一来,我们完全可能损失一件无价的上古文物。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产物,既证明了中国先民很早就成功掌握了点、线、面的艺术表现方法和绘画法则,也展示了先民在陶器制作工艺方面的较高水平。
1979年春节正月初八的早上,一位名叫李建安的村民在河南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集市买菜时,,从邻村一位六十多岁的老汉口得知,在阎村东距离黄涧河西岸边的一个竹园里挖出了不少红色的陶器。出于好奇的驱使他来到这片竹园,等他赶到现场发现挖出的红陶已被村民们毁坏殆尽。
但是李建安隐约的感到这些红陶应该是文物,他也在这片竹林土地里挖起来,最后他还挖出了大小高低不等的陶缸和尖底形陶瓶共13个,其中有一件非常大的陶缸,而且上面还绘有一些图案。
挖出的这些陶缸等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和重视。因为当地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些陶缸是做啥用的,因为挖出时就看到里面还有一些骨头,故都认为这是古人的“骨灰缸”,所以大家都觉得沾到是一种晦气。就连后来李建安将这些陶缸送到当地的文化馆和博物馆,这里的专家们也认为这些东西没有什么价值,不值得收藏更算不上文物。
也许是受到沾上这类东西不吉利的原因,连当地的专家都拒绝收藏,人人避而远之,唯有这位李建安坚信这是历史文物。
一年以后,临汝县的考古工作没有进展,没有什么新收藏的东西,县博物馆的馆长也被李建安的执着所打动,就收下了这批13件陶缸,也就是将这些“骨灰缸”收进来丢在一间仓库中。对于上交了文物的李建安,博物馆长仅仅就奖励了他手套5双。
两年以后即1981年,省博物馆的专家来到临汝县考察,当省博的专家第一眼看到这件大陶缸时,便看出这是一件远古时期的国宝,为“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经询问当地的专家这件文物的来源后说:“这应该是距今6000多年的远古遗址,为仰韶文化遗址的遗物,是一件罕见的具有精美彩绘的陶缸,堪称国宝!”临汝县的专家疑问这是不是骨灰缸,省博的专家解释道:“在远古时代古人的丧葬方式很多,其中一种就是下葬两年后将其骨头再挖出放在陶缸中掩埋,这种方式在南方的有些山区现在还有流行。”
当听完省博专家的一番话,特别是知道这是一件稀世国宝级文物后,临汝县的专家感慨道:“只怪我们学术不精,当面也不识国宝。”正因为如此,他们也意识到由于他们的不重视,才导致了当时挖出的很多的陶器尽数被毁。对于专职的文物工作者来说实在是一种罪过。
后来这件“鹳鱼石斧图彩陶缸”被运往河南省博物馆,展出不久后就被调往北京,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并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之首。这件被村民挖出的当初被认为无价值的陶缸,成了稀世国宝级的顶级文物,成为镇国之宝!#微头条日签# #文物里的故事#
1979年冬,河南临汝县阎村的村民在苹果园干活的时候发现了许多的红色陶片
刚开始人们以为是破转烂瓦并没有太在意,可没想到之后越挖越多,并且有的上面还带着图案
这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于是他们便聚在在一块议论了起来,但研究了半天也没弄懂这些陶片是嘛东西
公社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李建安听说这件事后觉得这些红陶片不一般,因为他曾因为工作需要到安阳学习过文物方面的知识,并且跟随考古队参与了洛阳古墓的挖掘工作
为了一探究竟,李建安立刻骑着自行车去了阎村,到了之后他从树坑里捡了一些陶片,经过20多分钟的拼凑,一个不完整的尖底陶缸出现在他的眼前
这个发现让李建安有些兴奋,看来这块地下面有惊喜啊!他拿起铁锹亲自动手挖了起来, 一天的时间李建安一共挖出来13个颜色不一、高低不等的陶缸
其中第十二个陶缸上画了一只鸟、一条鱼、一把斧头,它们代表的是什么呢?带着疑问,李建安将挖出的十三件陶器分三次运回了家,准备整理好后给送到专业机构进行鉴定
李建安在接下来的整理过程中有了一个骇人的发现,他在几个陶罐里竟然找到了人骨
通过查找资料,李建安感觉这些陶器应该是书中提到的“瓮棺”
@历史杂货铺w 瓮棺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葬俗,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广为流行
瓮棺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形状完全相同的两片合起来而成的“耦合瓮棺”,另一种是其中一面用很大很平的石板当盖用的“单面瓮棺”
李建安认为这些陶罐肯定是年代久远的器物,极具考古价值,于是他骑着自行车拖着架子车将这13件陶器上交给了县文化馆
经过文物专家的鉴定,那件有着鱼鸟斧头图案的陶罐就是大名鼎鼎的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代表“鹳鱼石斧图彩陶缸”,距今已有6000多年历史
为了表彰李建安大义上交文物的行为,临汝县有关部门奖励了他5双线手套
1981年,一篇名为《临汝县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的文章让“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声名鹊起,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者的广泛关注
这件器物敞口、圆唇、深腹,高47公分,口径32.7公分,底径19.5公分,器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纽,腹部绘有一只鹳雀,一只鱼和一把石斧
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纹饰比较抽象,通常都是几何纹、蛙纹,而这件鹳鱼石
斧图上的彩绘非常写实,像鱼鳃、鱼鳍、鱼眼都画得十分精细,有勾线,有填色,堪称中国画的开山鼻祖,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一幅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画
多年来对于这件彩陶上图案的解释一直都存在争论,有人认为这件陶罐是氏族首领所用的葬具。白鹳是氏族图腾,鱼是敌对势力的图腾,石斧是权利的标志。也有人认为,图案上并不是石斧,而是代表权利的石钺
这件引起广泛关注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随后被调入河南省博物院,再后来又被调入中国国家博物馆。2003年被国务院列为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国宝级文物之一
如今这件国宝正静静的伫立在展厅里,那上面的一鹳一鱼一石斧仿佛在讲述着千年前那一段神秘的往事……
1979年,河南省汝州市的李建安在市场买苹果,果农无意间说了一句话:阎村的北边发现了一些红陶片,李健安听了,苹果也不买了,回家拿了铁锹就往阎村跑。
李健安是汝州市阎村的一名社员,他从小就喜欢历史,对古物也颇感兴趣。
一天,他在市场买苹果的时候,听到买苹果的果农说,他们村苹果的地发现了不少红陶片。
李健安当时就觉得这些红陶片估计是古物,他准备好工具,立刻赶到阎村东的果园。
四处寻找了半天,李健安从一个没挖好的果树坑里捡出来了一些红陶片,他发现这些红陶片上都有一些图画,便就地拼凑了起来。
经过拼凑,李健安拼出了一个不太完整的尖底陶缸。
这个发现让李健安兴奋不已,他立刻在苹果树坑不远处挖了一个大土坑。
经过一天的精心挖掘,李健安一共挖出红、青两种颜色的陶缸和尖底瓶13个,这些古物之中只有第12个陶缸上都有鹳鱼石斧的图案。
李建安把挖出的陶缸带回去研究清理研究,在清理的过程中,李健安发现陶缸和尖底瓶里装的都是土和人骨。
李健安的家人知道以后,非常反对他把这些东西带回家里,觉得这些东西太晦气要他赶紧搬走。
无奈之下,李健安只能把这13个陶器带到了他工作的纸坊公社。
李健安的同事知道此事之后,对于他的做法非常不解,同事问他:“你弄这些东西做什么?这些又不值钱。”
李健安却不认同,他说:“这些东西都是国家的宝贝,不是值钱不值钱的问题!”
那时的人们几乎没有文物保护的意识,也根本意识不到这些陶缸的珍贵。
同事们见他对这些东西这么着迷,都觉得他走火入魔了,纷纷对领导提出意见,领导为了安抚众人,只能把李健安安排到公社大院的另一间位置偏僻的办公室内。
李健安对此没有任何意见,新办公室反而能让他更静下心来。
挖出这些陶缸之后,李健安就一直与临汝县文化馆联系,希望工作人员能早日把这些文物妥善安置。
可是,那时由于临汝县的考古工作非常少,消息也很闭塞,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对陶器的了解非常少,对于李健安的请求,他们根本没有在意。
李健安为了保护陶器,只能一直住在办公室,他多次请求都没有得到回应。
直到1980,文化馆终于传来了好消息。
李建安再一次来到了文化馆,文化馆馆长张久益亲自接待了他,并对李健安表达了十分的感谢,之后还送了李健安5双线手套表示奖励。
1980年,河南省专项调查组正式进驻临汝县,他们在当地共找到到完整陶器19件,其中的一件陶器上刻画的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
这件绘有“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陶器被紧急送到了河南省博物馆,之后更是被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之首。
这幅《鹳鱼石斧图》的出土不但体现了中国史前的彩陶画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还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它标志着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由纹饰绘画向物象绘画的发展,更加展现了中国史前绘画艺术家的创作思想。
鹳鱼石斧图还证明了中国史前人民很早就成功掌握了点、线、面的绘画方法,展示出一种较强的民族时代精神与艺术魅力,是研究史前历史不可或缺的瑰宝。#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作者:小九
40多年前,河南村民在家清理从地里挖出的陶罐,他的妻子,突然从背后尖叫一声,指着一个罐子,脚步连连后退,瘫倒在地。这些罐子非同一般,不但被国务院指定禁止出国展览的,还揭示了6000多年前古人的一段密史。
男子名叫李建军,事情还要从他上街时无意听到的一个故事说起。那天李建军赶早集买菜,远远看到一一群人,中间端坐着一个老头,正在讲他在苹果树下挖到宝贝的故事。李建军原本只想凑个热闹,看等他挤到跟前,瞬间被老头脚边的红陶片吸引住了。虽然只是零零散散的瓦片,但是李建军的直觉告诉他不简单。
李建军是名退伍军人,退伍后分配到纸坊公社,成为文化专干,曾参加过洛阳地区举办的文物培训班和中山寨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所以有一定的文物知识储备。
等人群散去,李建军他立即上前向老人问了个明白。之后菜也不买了,回家拿上铁锹、锄头直奔苹果树坑,准备继续深挖,希望可以有新的发现。
不出半天时间,李建安独自一人便把苹果树坑扩挖成了560cm长、80cm宽,85cm深的大坑,从里面挖出了不少红、青两种大小不等的陶缸和尖底瓶,又用一天半的时间,把它们分类整理并逐个标记,其中一个画有鹳鱼石斧图案的陶缸引起了他的注意,但是由于当时对考古和文物知识的匮乏,虽然他坚定地认为这多半是文物,但是也没有可靠的理论知识做支撑,于是他借来一个板车,分好几次把它们先搬回了家。
之后,他开始清理缸里的泥土,就在这期间,有一次,从背后,传来妻子的尖叫声,只见她指着其中一个缸,脚步连连后退,差点瘫坐在地。原来她看到了缸里的头盖骨,对于这些李建军早已见惯不怪,但他的家人却感到晦气,气愤让他赶紧把这些晦气的东西拉走!
李建安无奈只得将它们拉回办公室暂存,同时积极向县文化馆反映情况,希望能尽早地将这些东西妥善保管起来。 可惜,当时县文化馆对古陶的了解也十分有限,并不认为有什么收藏的价值,于是一直找借口推脱。 很长一段时间,这些陶缸无人问津。
那个年代的人都很执着,李建安也是一样。他认为这些看似平凡的东西,一定有他不平凡的价值,于是不断地给它们找机会。
转机出现在1980年春节,李建安接到县文化馆电话,让他参加即将召开的灯节文艺活动布置会,李建安借机提出要将这些缸送到文化馆,馆长张久益答应了他。李建安用板车将那些陶器转运进城,交给文化馆保存,在交接时,馆长张久益送给他5双线手套以资鼓励。
可即便到了“新家”,这些陶罐也只是被馆里的人放在了院中废弃的乒乓球案桌上,备受冷落。 直到郑州市文联掌舵人张绍文先生灯节到文化馆访友。进入馆大院,蓦然看见一件古陶器摆放在院中的乒乓球桌案上,他急步上前,发现上面竟然绘有鹳、鱼、石斧的彩色图案,立即亲手将散落的一块陶片对上后作了拍照,又命人找来纸笔进行了描摹,并且当场命名为“鹳鱼曰石斧图彩陶缸”。
张老先生回到郑州后,奋笔疾书,给相关部门汇报了这一珍贵的发现,报告中称这个陶罐是原始艺术的瑰宝。张老的报告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在当年10月,组织委派一支考古队,到当地进行深入的勘探工作,最终发现了临汝阎村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更多的文物得以重见天日。其中还有一个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副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画。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件罕见珍品。 经专家测定,这些陶器是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的产物,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彩陶画也是中国画的开山鼻祖。2003年7月被国务院认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
一段历史谜题的揭露,需要很多人艰辛的付出。就像这个重大发现,有着李建安先生的执着,张绍文先生的慧眼识珠,国家各个部门的重视以及深度研究,才实现了这些稀有文物的重大价值。
而基层工作人员的文保意识,是整个发掘的第一环,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作者:加减
它是中国历史博物馆列的镇馆之宝,200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永不可出境展出的67件文物之首。考古界、学术界、美术界等称它为“中国最早的国画”、“中国最早的彩陶画”、“中国画的鼻祖”、“堪与印第安人的图腾柱相媲美”,甚至代表了中国画的源头。然而它的发现过程,却并不那么一帆风顺。它就是在纸坊乡出土的“鹳鱼石斧彩陶缸”。
1979年春节期间,河南省临汝县正在“走亲戚”的李建安听说,在纸坊乡纸北村的苹果地有人掘出了两个红陶罐。因曾做过公社文化专干,参加过原洛阳地区举办的文物培训班和中山寨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李建安立即感觉应该是发现了文物,他问明了具体位置,就返回家带了铁锹镐头和考古铲赶了过去。
在阎村东边、黄涧河西岸一处小竹园的北边,李建安看见有两个尚未挖好的树坑,坑沿边散碎地放着一堆红陶片。他现场拼凑了一下,竟然拼出了一个不太完整的尖底瓶。他连忙跳入坑中继续挖掘,发现这些器物离地表仅有一尺多深,很快又挖出了多件陶缸瓶。
这些陶器主要是以红色和青色为主,每个都有几十斤,大都填满了厚实的黄土,挖出第12个时,缸身上还有图案,可惜口沿处有一个高约13厘米的倒三角形破口。当第13个缸被挖出后,下面再也没有什么东西了,他找来一辆架子车,分三次把这13个缸(瓶)运回了自己家中。
随后李建安开始清理这些陶缸,发现里面装的全部是人的遗骨。由于器皿的形状不同,他分析缸中装的可能是男性遗骨,瓶中装的可能是女性或小孩的遗骨。当家人得知这些都是古代死人葬具时,无法忍受,催促他赶紧扔掉,免得沾染晦气。李建安却舍不得,便将它们搬运到公社办公室,继续保管。这期间,李建安不断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均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1980年春节期间,李建安接到了原临汝县文化馆的电话,让他参加相关文化活动,他借着工作机会找到文化馆馆长,说自己发现了一些陶缸瓶,很可能是仰韶文化时期的随葬品,可自己实在没有地方存放,能不能在文化馆找个地方保存这些文物。
馆长出于对文物尊重的态度,同意了李建安的建议,让他先将文物拉过来,然后找地方保存。第二天上午,李建安用一辆自行车拖着一辆架子车,沿着洛界公路将13个缸瓶悉数送到了文化馆。馆长见到这批陶器,确定是文物,当场赠送给李建安5副手套,以示鼓励。李建安也十分高兴,这批陶器终于能得到妥善安置了。
可刚进入文化馆没几天,“鹳鱼石斧彩陶缸”竟然遇到了命中伯乐。原郑州市文联主席张绍文回乡访友,进入文化馆大院时,蓦然看见一件古陶器摆放在院中的乒乓球桌案上,上面竟绘有鹳、鱼、石斧的彩色图案,便责怪文化馆为什么不好好保管。而工作人员回答说这是有人前几天刚送来的,还没有进行文物鉴定。张绍文随后对陶缸进行拍照描摹,还当场命名该陶缸为“鹳鱼石斧彩陶缸”,随后向上级有关部门进行了汇报。
“中国画的鼻祖”终获专家认定!
“鹳鱼石斧彩陶缸”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20.1厘米,为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的葬具。其外形为敞口、圆唇、深腹、平底,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一侧有一副高37厘米的、宽44厘米的《鹳鱼石斧》彩陶饰图,约占缸体面积的二分之一,是迄今发现最大的一幅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
饰图画的左侧为一只站立的白鹳,通身洁白,圆眼、长嘴、昂首挺立,嘴上还衔着一条大鱼,也全身涂白,并用黑线描绘鱼身轮廓。白鹳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鱼眼则画得很小,身体僵直,鱼鳍低垂,毫无挣扎反抗之势,与白鹳在神态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右侧竖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编织物缠绕并刻划符号。据分析白鹳应是当时首领本人所属氏族的图腾,鱼则是敌对氏族的图腾。石斧是权力的标志,是首领所用实物的写真。整幅画十分的自然生动,充满了天趣无穷的艺术想象,并与缸体巧妙的融为一体。
不久以后,临汝县又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轰动全国。 “鹳鱼石斧彩陶缸”作为仰韶文化的精品代表,被认为是中国画的源头,也是史前彩陶画的重要文明象征。
河南老农挖到13个陶罐,上交后荣获专家奖励5双手套,其中一件被列为国宝,剩余的下落不明。
1979年春节初八的一早,河南省汝州市纸坊乡纸南村的李建安去集市买菜,就在买菜的闲聊中,从纸北村一位60多岁的老汉口中得知,纸北村苹果地发现了很多红陶片,估计是文物。
李建安听到这个消息,十分兴奋,他赶紧回家,带上工具就来到了这位老汉说的苹果地。
到过现场后,李建安从一个没挖好的苹果树坑中捡出一些红陶片,随后经过他20多分钟的挖掘,一个很不完整的尖底陶缸显现出来,李建安曾随洛阳文物处参与过中山寨中大墓群考古工作,所以,他认定这肯定是一件文物。
随着挖掘的土坑越来越大,又挖出红,青两种颜色大小直径,高低不等的陶缸和尖底瓶13个,其中有一个上面有鹳鱼石斧的图案,其余无任何图案。
当已经挖出来13个陶罐时,他太累了,感觉也挖不到什么东西了,就停工回家,就这样,他分三次把这些陶罐带回了家。
回到家的李建安面对的却是家人邻居的质疑,都认为白费力气挖这些不值钱的东西,放到家里都没用,还不如扔了,李建安说:这东西很有可能是文物,是国家的东西,不是值钱不值钱的问题。
安顿好以后,李建安第一时间联系了汝州文化馆,希望文化馆能把这些文物妥善保管,可当时的汝州文物保护比较落后,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文物的重要性,这事就一直拖了下来。
直到二年以后,这件事才终于有了结果,这一天,李建安用架子车拉着陶罐,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行程赶到了汝州文化馆。
文化馆的馆长亲自接见了李建安,并对他保护文物的行为提出表扬,同时奖励他五双白色线手套以资鼓励,虽然这些文物到了文化馆,但还是没有引起重视,就把它们当成了普通文物,放在一个角落里。
就这一年,郑州市文联主席张绍文回到汝州老家,去文化馆访友时,看到了这些陶器,发现其中一件上面竟绘有鹳,鱼,石斧的图案,就找人把这些图案拍下来,回到郑州后向有关部门领导汇报了此事。
随即,有关部门立即派人前往汝州,经过专家用碳十四测定,这些陶器竟然是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的产物,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根据陶器上的图案,专家们把它命名为'鹳鱼石斧图形陶器'。
鹳鱼石斧图形陶器最珍贵的就是其绘画艺术,我国的史前绘画艺术有彩陶画, 岩画,壁画和地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彩陶画,仰韶文化中的彩陶画更是史前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如今的鹳鱼石斧陶器被珍藏于国家博物馆,国家不但将其列入一级文物,更是被列为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之首,其价值不可估量,除了这件最珍贵的文物之外,李建安上交的其他文物的下落就不得而知了。
不管怎样,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记忆,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人人有责,我们要向李建安学习,为保护文物而做出贡献的人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本文陶缸绘,陶缸绘画)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