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教学论文欣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以制度的形式,对一线语文老师课堂中的练习设计与安排进行导向和规范:练习的形式必须“多样化”;练习的内容必须“学习语文”;练习的语境必须“在语文实践中”;练习的目的必须指向“学会学习”。但是反观我们现今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练习设计偏离“学习运用”的现象仍不在少数,尤其是词句练习更是重“记忆”,轻“运用”。

我们说,语言的理解运用离不开词句的练习,但不少老师在词句练习安排上,习惯于进行单项的记忆训练。如“听写”这一常用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一层不变地重复着:“老师报词语,学生写词语”的方式。句子练习,无非是让学生抄抄写写、读读记记。日复一日,形式单一,枯燥乏味,而对于如何针对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去领悟、内化、运用,则欠缺思考。学生会写词句,但不会运用词句的现象屡见不鲜。

因此,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词句练习的设计必须立足学生,立足课程,以“语言文字运用”为基点,从“记忆”走向“运用”。

一、多维听写

词句听写是进行词句巩固的有效练习方式之一。但是,假如一个词语,在听写时,只是教师报词语,学生写词语,那仅仅是单一的根据字音判断字形的练习。听写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让其发挥明晰构词规律、理解词语意思、进行语境运用等更多的功能。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中“水平如镜”一词,如何在听写中达成多元的训练目标呢?一从“构词规律”角度听写。“水平如镜”是一个比喻式的形容词,指水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像这样用比喻的方式来构词,形容某种事物特点的词语还有哪些呢?学生略微思考,“心急如焚”“胆小如鼠”“面如土色”等词语就会被他们回忆起来;二从“词义内容”角度听写。“水平如镜”是描写水的,还有哪些词语也是描写水的?“山清水秀”“波澜壮阔”“波浪滔天”等就会被他们回忆起来。学生在理解词义的过程中,构建起了具有关联意义的词语库,就方便了今后运用时的提取;三从“语境运用”角度听写,也就是听写带有“水平如镜”的句子。听写的句子可以是课文里的,也可以是教师创编的。当然,根据意思写词语等都是可行的、有效的方法。

二、迁移运用

课文中的句式,学生学习后如果不能加以运用,那仍然只是一种语言符号,没有实现其语用的价值。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多种渠道,让学生有机会对学过的词语、句式及时进行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胖乎乎的小手》(人教版一下)一文中,有一个句式“胖乎乎的小手帮(谁)(干过什么)”。课文中是替爸爸拿过拖鞋,给妈妈洗过手绢,帮姥姥挠过痒痒。除了这三个人,还会帮谁做过什么事呢?除了家里人,到了学校,又会帮谁做什么事呢?在社会上,又能帮谁做什么事?练习时,老师要把学生的视野逐步从家、学校到社会拓展开。这样,虽然是一个简单的规范句式,但是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空间。

再如《鸟的天堂》(人教版四上)有这样一处描写鸟多的句群: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句群中作者用了许多极具个性的词汇。教学中,若让学生活用这些词汇,则是一种很好的句式训练。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时这样进行迁移训练。

师:同学们,鸟的天堂究竟有没有鸟?

生:有鸟,第一天不过是去的不是时候,所以没有看到,第二天去就看到了。

师:那么写鸟多的在哪一部分?

生:第12自然段。

(出示第12自然段,在指名读、齐读后,老师在这一段的相关词语下边加了几个下横线,变成“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师:请同学们用很短的时间把加有下划线的词语背下来,能做到吗?

生:能!

(学生练习记忆“树林,鸟,大,小,花,黑……”。)

师:下边我把这几个字拿掉,请同学们填空、背诵。

(生练习背诵“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了,到处……”。)

师:现在同学们请注意,我们开始背的第一个空是“树林”,下面我要把这个树林换一个地方,请同学们想想可以换成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换了,那么下边的词语也得换,想一想,怎么换?

(每个孩子都在思考。)

师:好,谁来说?

生:我把树林换成“市场”,很快地这个市场变得很热闹,到处都是人声,到处都是人语。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在吆喝,有的在讨价还价,有的在付钱。

师:这个同学换得很好,谁再来?

生:我把这个地方换成“海滩”,很快地这个海滩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笑声,到处人语。男的,女的,红的,绿的,(老师就问怎么会有红的、绿的?小朋友说人身上穿的游泳衣很漂亮,有红的,有绿的)有的在海里游泳,有的在沙滩上晒太阳,有的在堆沙堡。

我们说,这个教学片断就是走向积累和运用的词句练习,而不仅仅是“记忆”。

三、活用记忆

活用记忆最典型的要数“古诗词活用”。很多一线的语文老师,习惯于让学生背诵古诗、默写古诗,而为什么要背、要默,没有进行理性的思考,更多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其实,背诵、默写古诗,其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夯实学生古诗文的基础,提高鉴赏古诗文的能力,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目的。活用古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

1.应景活用。即根据具体的语境,让学生背诵或写出相应的诗句。如:“到了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 )这句诗来。”此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诗句就不再是一种书面的符号,而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相融,诗句从书本走向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2.综合活用。即根据同一风格,或者同一内容的一组诗歌,按照各自不同的侧重点进行综合整理,概括活用。如六年级上册关于古诗词,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泊船瓜洲》,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 )之中;《秋思》,张籍的乡愁是( )引起;《长相思》中,诗人纳兰性德的乡愁却是由( )勾起的。可见,同是表现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物是不同的。我还知道描写乡愁的诗句有( )。”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对以“乡愁”为主题的古诗进行了辨析解读,不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而且更有利于记忆和运用。

四、情境运用

同一个词句在不同的情境中,其表达的感情或许会千差万别。同样的,在同一个语境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同一种情感。这种根据情境灵活运用语言是学生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

《小摄影师》(人教版三上)的结尾这样写道:

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那就一定让他进来。”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此时会用怎样的语气问秘书呢?为什么?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帮助学生走进高尔基的内心。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 )地问。他想( )。

学生联系上下文,肯定会填写上“高兴”“兴奋”“急切”等词语,因为高尔基此时心里会想:“这孩子是一名少先队员,是为班级的墙报来为我拍照的。照片拍不成他有多难过啊!我一定要再给他一次机会。”

这样在情境中进行语句练习,更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领悟文章的主旨。

总之,不管教哪个学段,不管用哪种途径引导学生学习词语、句式运用,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词语、句式运用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用”出来的。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运用词语、句式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将学到的词语、句式“用”在合作中,“用”在实践中,“用”在探究中,“用”在体验中,“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中,“用”在交流分享中,让学生在“用”中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语言形式内化为自己的“语文财富”,转化为其语言学习的重要能源,正所谓“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



让词句练习从“记忆”走向“运用”
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 朱 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