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
来源:
2021-06-05 08:28:09
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摘要:如今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有利于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然而制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效性的主要原因有:华丽定势课件,替代主导作用;追求形式,忽视实用价值;预设不足,制约使用效果。小学数学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总教学策略是知识引入策略;能力培养策略;效率优先策略;自主探究策略。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遵循课堂教学环节,注意做到以下几个具体策略:在引入时激活学生探究动机;在探究时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在练习中提高学生学习实效;在复习中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整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小学数学应该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为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等能力,达到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近年来,我镇中心校教研组开展了小学数学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研究,以下是我们实践中的体会与收获。
一、制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效性的主要原因
(一)华丽定势课件,替代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上唱主角的是学生和教师,教学是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同学们积极地探索,在同学们的探索后老师再有效地引导,大家平等的交流,彼此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课件只是起到一种辅助课堂教学的功能。有的教师为了按预定的顺序演示所准备的绚丽课件内容,课上就得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既定的流程上来,失去了教学的创造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没有很好地将教学内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屏灌” [1]。
(二)追求形式,忽视实用价值。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存在这样的误区,为了追求教学手段现代化而忽视实用价值,忽视了对学情的分析、教材的研究、违背了使用多媒体的初衷。有的教师片面追求画面的华丽,动画的精致,而忽视了其为教学服务[2],为学生学好知识服务的宗旨,甚至给学生学习新知带来干扰。如有的教师把应该让学生操作活动变成了多媒体演示,结果事倍功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预设不足,制约使用效果。
一堂课,充分预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而生成则更关注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是教学文化中最具有魅力所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如何处理好这些意外成为我们老师乐此不疲的一个话题。课件灵活生动,但并不是万能的,制作课件的时候如果没有对可能情况充分的预设,遇到课堂上的意外又缺乏别的应对策略,教学中就会发生“卡壳”现象,从而制约了使用效果。
二、小学数学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时要注意以下总策略:
(一)知识引入策略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我们应充分利用可切入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
例如:我校教师在教学《字母表示数》时,课前搜集了一些用字母表示的事物,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事物的优点是简洁明了,从而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其次,用学生熟悉的儿歌,让学生感知用字母表示数也有上述特点。再例如,教学《图形的旋转》时,让学生先动手操作,感知由一个基本图形通过旋转得到一副美丽的图案,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演示,使学生加深对旋转三要素的理解。
(二)能力培养策略
在整合中还应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对小学低段的学生,教学中应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为主,演练结合[3]。如:我校田老师在教学《找规律》时,制作的课件直观演示出很多事物存在的内在规律,先教给学生找规律的方法,然后边练边演示,学生对于本节课所学内容印象深刻,并能熟练找出有内在联系的事物的规律。
中高段以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多向交流,自主学习为主。鼓励学生用所学的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与小学数学学科中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如,学生学习了WORD之后,数学课与电脑课可以进行整合,让学生在WORD中完成当天的数学日记,数学教师进行阅读并评价,这样不仅练习了打字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如,我校许老师在教学《生活中的负数》之前,先让学生查找有关温度、正数、负数的知识、历史,并利用幻灯片知识,制作简单课件,在上课之前与全班同学共享。
(三)效率优先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还应注意形式灵活,效率要高。在教学中使用哪些信息技术,到底是用传统的小黑板、教具,还是现代信息技术,在什么环节上使用,都应该以我们的教学目标来决定,而不是图新鲜,搞花架子[4]。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若使用传统的教具也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可是在操作过程中,有很多困难。可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既生动又直观,而且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学生对于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掌握较好。再例如,在教学《天平游戏》时,如在课堂上进行天平实验,既浪费时间,效率又低。而我校教师,在教学前,利用数码相机拍摄了其他班级实验时的照片,在他的教学过程中直接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直接进行讨论与交流,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自主探究策略
“整合”的主旨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学生不但可以通过传统的教学、课堂、借阅图书、实验室实验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检索数据库、专家教学系统、专门的学习网站等自测自学。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在课前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网址,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自主查找有关年月日的资料。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这样,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又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课堂教学环节,注意做到以下几个具体策略:
(一)在引入时运用信息技术,激活学生探究动机
1.贴近生活实际——情景引入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教学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利用现代技术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接通生活的源头活水,可以让原本枯燥的知识鲜活生动起来,使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情绪上得以共振[5],为学生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案例:在《小数加法》课例比较研究中,由于我校没有标准的运动场地,原设计用教材中掷实心球情境学生虽然经历过,但不熟悉,尤其是用小数以米作单位表示的数量,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这些数量表示的真正含义。改进设计后我们采用上超市买东西的场景,孩子对上超市买东西的场景是再熟悉不过了,他们通过平时日常生活中的购物也熟知以元作单位的小数所表示的意义。因此从捐物献爱心入手,带学生进入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小数的加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
2.走近童心童趣——故事引入
精彩的引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的数学故事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器,激发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自主学习。
案例:在一年级《数砖墙》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情景:小熊维尼被困在魔法屋,你能找出“数砖墙”上的规律,救出小熊维尼吗?学生带着解救小熊维尼的迫切心情去寻找“数砖墙”上的规律,激发起学生探究兴趣,整节课学生积极参与,在运用规律的过程中进行了20以内的口算技能的训练,使原本普遍觉得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3.亲近认知心理——问题引入
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引起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的情境之中,触发学生求知的迫切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启迪思维。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的画面,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中。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