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历史人物典故(历史法治人物)
您好,今天小编胡舒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法治历史人物典故,历史法治人物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中国 1商鞅 商鞅的法律思想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法治国的思想。
2、这是商鞅最根本的法律思想,也是商鞅的其他法律思想生存的基础。
3、作为前期法家的代表,肩负着反对“礼治”、“德治”和“人治”的使命,商鞅在论证依法治国的合理性上是不遗余力的。
4、他的理论逻辑大概是这样的:首先,他认为,人人都有“好 利恶害”或“就利避害”的本性,这是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5、“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1]。
6、正因为“人好爵禄而恶刑罚”,所以只能用赏罚的法律手段而不能用仁义道德来统治。
7、法家的人性论是是当时私有制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等价交换在人民权利义务方面的反映。
8、法家正是利用这种人性论来否定温情脉脉的宗法关系和儒家的“礼治”、“德治”、“人治”,并为实行法治的必要性提供依据的。
9、[2]与此同时,商鞅强调了反对复古保守的观点,主张“不法古,不循今”,“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4]。
10、他之所以这样强调,是为了在理论上说明,即使是伏羲、神农、皇帝,他们都是“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因此,“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古今异俗,新故异备。
11、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悍马,此不智不慧也。
12、”总之,现今的社会只能用以力量为特征的法治。
13、[5]由此,商鞅论证了推行法治的必要性。
14、 由于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因此,其依法治国的思想在变法中得到了实践,其内容笔者认为可用章太炎的一句话来概括“尽九变以笼五官,核其宪度而为治本”[6]。
15、 二、严刑峻法的思想。
16、或者说是“重刑主义”,是商鞅的一个重要的法律思想。
17、这一点从很多方面都可以得到验证:“不告者腰斩”,“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被刑”“禁奸止过莫过于重刑”商鞅的重刑思想是出名的,那么为何其要选择与传统的明德慎罚思想迥然不同的道路呢?笔者认为,这和商鞅的统治方略有关,而非其思想的落后和残暴。
18、商鞅为秦国臣民设计的是“自治”的道路,也就是主动择利避害的道路,而为国家设计的是用赏导,用刑督的“禁使”之法。
19、二者的统一,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使赏足以使民择而不旁求他利,;使罚足以禁而民不得避其害,从而实现法治所要追求的目的。
20、当然,在厚赏和重罚之间,商鞅虽也重视厚赏,如“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10],但无疑,他更加重视的是重罚。
21、商鞅认为,“夫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
22、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
23、姑王者以赏禁,以刑劝,求过不求善,藉刑以去刑。
24、”他把重刑的意义说得很清楚,也就是去“奸”,“以刑去刑”,可见,商鞅的重刑论就是预防论。
25、 三、刑无等级的思想,或者说是法的平等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26、先秦法家普遍强调法的平等性,而商鞅最为坚决。
27、他声称,“圣人之为国也,一赏、一刑、一教;一赏则兵无敌,一刑则令行,一教则下听上。
28、”一刑,则就是“刑无等级的思想。
29、这一点在“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中体现得更加明确:法的实施不因出身、地位的不同而有轻重,法律根本不能屈从权贵。
30、从而否定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31、 商鞅缘何会坚持“刑无等级”?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32、其一,很显然,这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需要,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重新分配权利和建立新的法律秩序的强烈愿望,事实上,也正是奴隶主贵族反对最多,“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其二,应该是商鞅树立法律威信的需要。
33、变法之初,法必不能马上为民所信,商鞅对这点也非常重视,此后著名的“徙木赏金”也正是为了取信于民。
34、而此时假如法律再不能平等待民,要推行法律几乎是不可能的,商鞅说的“一刑则令行”也正是这个道理。
35、 以上是我认为商鞅最重要并且是影响最深远的三点法律思想,当然,他的法律思想远远不止这些,还有一反前朝“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思想的法必须“布之于百姓”的思想;法令必须统一、稳定、没有溯及力的思想:“法莫如一而固”,“刑罚已错又移之,则庆赏虽重,民不劝也;杀戮虽繁,民不畏也。
36、”定分止争,即确定名分,防止争夺,维护等级制度也是商鞅的法律思想,“法定不定,以下为上也,此所谓名分之不定也” 2韩非子 一)本体领域------道的无为和奉法治国的“体道”无为的关系 韩非认为,奉法而治是符合道的无为原则,是“体道”的具体表现。
37、韩非是道本体者。
38、认为道是宇宙本体和万物本原。
39、对此,他说“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40、”他还说,道是一种“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的存在,之所以成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由于道虚静无为、能放任自然而无所不为。
41、人们要成功,必须要效法道的虚静无为。
42、这便是“体道”。
43、“体道”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行动的原则。
44、对于君主来说“体道”的最好方法是无为而治。
45、其具体方法是:摆脱喜恶之心,做到无喜无恶、任其自然。
46、“喜之,则多事;恶之,则多怨。
47、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48、”韩非告诫君主,治理国家应该清静淡泊,不存喜恶之心。
49、那如何做到呢?就是:奉法而治。
50、 (二)人性领域------人的性情和“缘理”推导出法治的必要性 韩非从人性的角度论证,君主奉法而治是“缘理”的表现。
51、按韩非的思想,世间万物都是禀道而生的,万物禀道所获得的内在规定性(德)反映在外部属性上就是“理”。
52、“体道”的原则要求人们在对待万物时应“缘理”而为,因循万物的本性。
53、君主统治天下必须因循人性的本来面目和事实情况。
54、他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55、”在他看来,人性好逸恶劳、自私自利。
56、在此基础上,如果奉行法治,就能避免犯罪,杜绝混乱。
57、而且法治迎合了“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的人性趋利的本性。
58、奉法而治是“体道”“缘理”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
59、 (三)价值领域------法的功能性、效益性伸张了法治的合理性 韩非指出,法家主张法术,并非好法而法,而是为了治理好国家。
60、实行法治,暂时痛苦而可长久的利;实行仁政,苟乐而后患无穷。
61、君主采用法治并非出于残忍,而是出于长久的考虑。
62、君主奉法而治是应为法治的合理性,依靠法治治理国家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63、 (四)历史领域------时代的变迁与道德的软弱共同印证了法治的优越性 在“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问题上,针对儒家所说的古代圣贤德治而国富民丰的传说,韩非反驳说,古今的社会状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64、古代资源多、人口少,生活不费力就有充足的资料,人们所以不争。
65、如今人口越来越多,致使财货短缺,纷争激烈。
66、时代发展了,社会环境和物质情况也随着发生变化,治国之策也要随之变化。
67、如果再用老办法应付新问题,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束手无策。
68、应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出新方法、新对策。
69、这就是他所说的:“古今异俗,新故异备。
70、”“世异而事异”,“事异则备变“。
71、具有非凡的现实主义的韩非不恪守陈规,而是强调时代和历史的变迁,要求因时制宜,不断更换、调节新的统治政策,这就是法家所遵循的”法后王“原则。
72、韩非的”法后王“原则是其社会变化论的必然结果,也是他治国方针的理论依据。
73、道德手段也许适应于古代,却不适应于当今。
74、对当今来说法治优于德治。
75、 总之,为了证明自己的奉法而治的思想,韩非进行了多方论证,涉及到本体哲学、人性哲学、历史哲学、道德哲学多个方面。
76、而在论证中,韩非更坚定了他的治国理念,他的法治信心,建立了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77、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78、 3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这个最厉害 该书所倡导的法制、政治自由和权力分立是对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有力抨击,成为此后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政治纲领。
79、特别是为孟氏所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分权与制衡理论,对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80、经过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已经成为资产阶级国家构建民主制度和政权体制的组织原则。
81、孟氏所集中讨论的不是具体的法律规范本身,而是法的精神,即法律符合人类理性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82、所以,孟氏把法律置于决定地位,认为只有法律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而专制则是对人性的蔑视和对自由的践踏。
83、他进而深入探讨了自由赖以存在的体制条件,并借此找到恢复自由的基本手段——三权分立,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
84、主张宪法统率下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政治制度。
85、使法律、自由与宪法结合起来,奠定了宪政理论的基本框架,这也是孟氏对政治理论最杰出的贡献。
86、 我就想起来这三个人,其他的你再找找。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