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
8月科学教育网小李来为大家讲解下。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1位网友观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1987年面额五元。[大笑]
第2位网友观点:
提到“中国第一散户”杨百万,中国股民可谓无人不晓。但其“第一桶金”并非来源股市,而是来自国债买卖。
在20世纪80年代,对许多人来说成为万元户都是遥不可及的目标时,原上海铁合金厂职工杨怀定却在1988年的国库券买卖中名动天下,成为那个时代屈指可数的“百万富翁”。杨怀定这三个字渐渐被人淡忘,取而代之的“杨百万”却如雷贯耳。
“谈到国库券买卖,不得不提到当年在资本市场颇有名气的杨怀定。”原申银万国证券总裁阚治东在其自传中写到这段历史时感慨良多。
“杨怀定人长得粗粗实实,却不乏上海人的精明。”他回忆道,“杨怀定是我们静安证券业务部最早的一批客户。他是不是当年发现国库券淘金秘诀的第一人,我很难确认,但他肯定属于当年国库券买卖最活跃的那批人。”
1981年1月16日,国务院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确定从1981年开始发行国库券。当时规定“国库券不得当作货币流通,不得自由买卖”。直到1988年3月,为了遏制国库券的黑市交易,财政部提出了《开放国库券转让市场试点实施方案》,允许国库券上市流通交易。
由于当时全国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库券市场,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一些试点城市的银行为了周转资金,往往会出现低于100元面值出售国库券的现象,从而不同城市之间国库券出现了套利空间。
杨百万自述,当年他发现城市之间的国库券价格存在差价,就凑了10万元到了安徽,从当地国库券经营机构买入国库券,再回上海卖给上海证券业务部,一倒手可以赚几千元,于是,生意越做越大,后来还从上海保安公司请了保镖同行。
“从第一批7个试点城市到第二批54个试点城市,我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最远去过新疆、黑龙江。”杨百万采用“蚂蚁搬家”的方式把国库券源源不断地搬到上海,一年就赚了上百万。——2010年10月27日《第一财经日报》#成功人士的第一桶金都是怎么赚的#
第3位网友观点:
今日打扫屋子发现一张1984年发行的国库券,面值5元,发行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正面图像为一架喷气式飞机在农田上低空飞过,像是在喷洒农药。不知道价值几何?这一张能买住啥年货?
国库券是国家为弥补国库收支不平衡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由英国经济学家和作家沃尔特·巴佐特于1877年发明,并首次在英国发行。因国库券的债务人是国家,其还款保证是国家财政收入,所以它几乎不存在信用违约风险,是金融市场风险最小的信用工具。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支援解放战争,迅速统一全国,以利于安定民生,恢复和发展经济,中央人民政府采取发行了我国首批国库券。国库券采用不记名形式,无须经过背书就可以转让流通。
国库券的利率一般虽低于银行存款或其他债券,但又规定国库券的利息可免交所得税,且期限短、流动性强、安全性高,因此综合考虑投资国库券可获得比较客观的较高收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调节经济的手段工具越来越丰富,如今国库券更多的人用来收藏。南阳的朋友们你家里还有国库券吗?
#辞旧迎新打卡挑战活动# #南阳头条# #财经#
第4位网友观点:
【中国“第一股民”杨百万的发家史】1989年7月的一个交易日,上海静安证券门市部迎来了一个人。几个工作人员看到他,热情地围上来:“老杨,多日不见,今天买什么?国库券吗?”
他们口中的老杨笑而不语,正式开市后,他包圆了这家门市部所有待售的股票,令门市部轰动了。
老杨更有名的称呼是杨百万,真名杨怀定。作为中国证券市场最早的参与者、实践者和见证者,草根出身的杨百万被媒体定义了很多个“第一”:第一个从事大宗国库券异地交易的个人,第一个因为证券投资而积累巨额财富且广为人知的草根,第一个进入高等学府传道授业的散户大佬。
祖籍江苏镇江的杨百万,最初是上海铁合金厂的一名仓库保管员。江浙风土浸淫的商贾思维,不甘清贫和中年危机,都给了杨百万寻求人生突破口的动力。但那个年代获取信息的正规渠道不多,一页页翻报纸的笨法子成为了杨百万挖掘投资机会、主题和把握交易节奏的诀窍。
“我的投资事业是从看报纸开始,报纸里边有黄金。”杨百万在接受美国《时代杂志》、《新闻周刊》等媒体报道时多次表示。
从杨怀定到杨百万,他抓住了两条改变命运的重要信息,一涉国库券,二和股票有关。
1988年4月的一天,他在《人民日报》看到一则报道:经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地内的公民可以自由买卖国库券。
杨百万找了一家银行打听,当时全国有6个城市可以买卖国库券,离上海最近的是安徽合肥。他去查《安徽日报》,发现在上海100元面值的国库券卖102-103元,而合肥同种国库券只买100元,存在明显差价。
杨百万取出存款,又从亲友处借了9万元,第二天换上一身旧衣服,夹了一个装满钱的旧黑包,坐了13个小时的火车,从合肥当地银行买了国库券之后又熬了一宿赶回上海,来回两天的折腾,第一次倒腾国库券挣了1060元,当时上海工人人均年收入200-300元。
慢慢的,杨怀定通过倒腾国库券变成了杨百万,但他实现更高速度的财富膨胀还是从看电视新闻、买股票开始。
1989年,国内宏观经济的治理整顿初见成效,但缺乏活力,市场上不少生产资料、消费产品卖不出去,工厂停工,工人下岗。国家决定放松银根,下调贷款利率。
“中央电视台一天三次不停播放这条消息,银行利率下调,流向社会的钱就会增加,物价上涨,钱就会贬值,怎么样才能更好的保值增值呢?”杨百万冥思苦想了好久。
后来他想到,银行利率降了,说明国家鼓励居民多消费,间接地也会鼓励工厂多生产、多投资,那么股票这种投资证券也会涨。故事前面的那一幕就此发生。
2007年7月20日,杨百万上《鲁豫有约》接受主题为“股民沉浮记”的采访,陈鲁豫问他:“钱怎么那么喜欢你呢?”他笑道:“我比别人多留一个心眼”。
时势造英雄,在中国资本市场刚刚启动的阶段,大部分人的投资意识还很薄弱,像杨百万这样通过有限的公开信息中捕捉商机、提前抢跑的人,就算对信息的理解和运用非常简单,也能借势改变命运。
当前,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远胜杨百万当年,却鲜有人能复制他的财富之路。
除了时运之外,有一点不容忽视:信息没有阶层,但获取信息的人却有。专业投资者能从经济现象、数据模型中推演未来走势先行介入,具备信息优势的内幕交易、违规操纵者能在暗处布局。作为普通投资者,当一些信息被推送到我们眼前、引起关注时,可能已经被price in到价格里。#“中国第一股民”杨百万去世#
本文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