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8月科学教育网小李来为大家讲解下。东吴志,东吴志6.1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鹧鸪天.笔精妙夺驰良图十载学问苦寒读。...

8月科学教育网小李来为大家讲解下。东吴志,东吴志6.1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鹧鸪天.笔精妙夺驰良图

十载学问苦寒读。笔精妙夺驰良图。年少博来万卷诗,书气自华飞京都。

梅兰赋,青云路。繁花娇艳志东吴。斩句长啸傲凌风,捷报频传满荆楚。

皇权的诱惑有多大?

几乎没人能抵挡住,像《三国志》中以“忠烈”著称的孙坚,在无意中得到玉玺的时候就把持不住了。

《吴书》,三国时记载东吴国史的一部史书(非陈寿《三国志》所载《吴书》),始撰于孙权末年,由东吴史官韦曜(又名韦昭)和薛莹合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均有著录,后亡佚,散见于《三国志》裴注。

既是吴人修史,很明显,它在评价时代和臧否人物时,很多观点肯定会倾向并美化吴国,仅有的数条“裴注”就证明了这一点。

本国人自我美化,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修史之人不加分辨地盲目颂扬,有时可能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像《孙坚传》中的一条就惹来了裴松之的否定和嘲讽孙坚也从“忠烈”之士变成了窃国大盗。

董卓乱政,强迁献帝于长安,临走时不仅对洛阳进行了剃头式的劫掠,最后还一把火将这座古都烧了个精光。

之后不久,孙坚率人进入洛阳,看到这番惨状,不禁又痛又恨。他先去被破坏的汉室宗庙进行了清理和拜祭,接着把军队驻扎在了城南。

当时,当地甄官井有异象:每天早晨上面都笼罩着一层五色云气,所有人又惊又怕,谁也不敢到井上打水。孙坚也很奇怪,便派人下到井中,结果发现是东汉传国玉玺在作怪——原来,董卓进京之前、袁绍等人屠杀太监的时候,中常侍张让挟持天子逃跑,掌管玉玺的太监就趁乱把它扔到了这口井里。

(按:《江表传》曰:旧京空虚,数百里中无烟火。坚前入城,惆怅流涕。吴书曰:坚入洛,扫除汉宗庙,祠以太牢。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举军惊怪,莫有敢汲。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初,黄门张让等作乱,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玺者以投井中。)

孙坚把它打捞上来之后,玉玺的去向就成了一个谜。一种说法是袁术早就想当皇帝,一听孙坚得了玉玺,便以孙夫人为要挟抢了过来。另外一种说法是孙坚拿着回了江东,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投降时一块交给了晋武帝。《吴书》没说去向,应该是也倾向于孙坚自持。

(按:《山阳公载记》曰:袁术将僣号,闻坚得传国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江表传曰:案汉献帝起居注云"天子从河上还,得六玉玺於阁上",又太康之初孙皓送金玺六枚,无有玉,明其伪也。虞喜志林曰:天子六玺者,文曰"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此六玺所封事异,故文字不同。献帝起注云"从河上还,得六玉玺於阁上",此之谓也。)

裴松之看到这里不高兴了。他评论说,孙坚历来有忠烈之名,如果他得了玉玺不仅不上缴朝廷,反而还想图谋不轨,这算哪门子忠臣?《吴书》记下这件事,本来想吹嘘东吴的所谓“正统性”,却没想到恰好败坏了孙坚的名声。而且,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孙坚最后也因此而死。

(按:臣松之以为孙坚於兴义之中最有忠烈之称,若得汉神器而潜匿不言,此为阴怀异志,岂所谓忠臣者乎?吴史欲以为国华,而不知损坚之令德。如其果然,以传子孙,纵非六玺之数,要非常人所畜,孙皓之降,亦不得但送六玺,而宝藏传国也。受命于天,奚取於归命之堂,若如喜言,则此玺今尚在孙门。匹夫怀璧,犹曰有罪,而况斯物哉!)

咏史八首·其一

左思〔魏晋〕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今日被视为山温水软的江南吴地,古时的文化形象却是刚猛勇武的。这一形象最早形成于春秋末年的吴越争霸,《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是这种文化形象的记录。《汉书·地理志》称“吴、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可见至东汉对吴地印象还是如此。孙权东吴政权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勇武强悍的吴地世族的支持下成立的,所以孙吴灭亡后,吴地大族多有亡国之感,“自谓失地,用怀不靖”《晋书 华谭传》。从西晋开始,吴地就一直有推翻晋王朝的舆论。《晋书·五行志》载“武帝太康三年平吴后,江南童谣曰:‘局缩肉,数横目,中国(这个中国指北方的西晋政权)当败吴当复’……又曰‘鸡鸣不附翼,吴复不用力’”所以司马睿哀叹“寄人国土,心常怀惭”。这个形象的改变,最早始于北方政权。姚兴说刘裕“"吴儿不自知,乃有非分之意”,杨嵩也说“使淮南萧条,兵粟俱了,足令吴儿俯仰回惶,神爽飞越”赫连勃勃称“荆、吴僻远,势不能为人之患”崔浩说“自国家并西国以来,南人恐惧,扬声动众以卫淮北”《洛阳伽蓝记》称“时朝廷方欲招怀荒服,待吴儿甚厚,褰裳渡於江者,皆居不次之位 ”但这类鄙视性的称呼,多是出于政治上的敌对。真正视吴越地为女性化形象,是从隋唐开始的。李白有“吴儿多白皙。 好为荡舟剧。 卖眼掷春心。 折花调行客”。

毛泽东书法:西晋.左思《咏史八首》之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三国时期魏蜀吴兵力有多少?

蜀汉:人口94万,兵力10.2万

东吴:人口230万,兵力23万

曹魏:人口443万,兵力?万

《通典食货志》记载了蜀汉和孙吴的人口和兵力情况,曹魏只有人口,兵力没有记录,不过,参考《三国志-诸葛诞传》的记载,可以大概推定一下:“诸葛诞反叛,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馀万官兵,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聚谷足一年食,闭城自守。大将军司马文王督中外诸军二十六万众,临淮讨之。”10余万+四五万+二十六万,司马师平叛两军共聚集了四十余万人,同时姜维北伐,魏国在关中应该还有至少五万人防御,魏国北方边境线漫长,要防御鲜卑等少数民族的侵犯,各州郡常驻兵力合计至少要三五万(每处1-3千总要的),还有地方驻守部队京畿防御部队,加起来恐怕也要个二三万,这样魏国的总兵力估计在60万上下。如果是这样,那么实际上曹魏需要7个人养活一个兵,比蜀吴两国的负担还要重,这怎么做得到呢?

如果说是因为隐匿人口的现象,按道理来说,被隐匿的人口没有户口,就不在官方的名册之中,徭役和赋税都没法收,钱财也进不了国库,还是得这400多万人来负担啊。#历史上那些事#

222年,刘备夷陵惨败。东吴追兵将至,刘备命别督傅肜(rong)断后。傅肜拼命抵抗,吴将劝他投降东吴。傅肜慷慨地说:“吴国狗贼!我乃大汉将军,绝不会投降!要是有不怕死的就上来吧!”东吴兵士见傅肜没有投降的意思,一拥而上,砍死了傅肜。傅肜死后,他的儿子傅佥(qian)仍在蜀汉任职,官至关中都督。263年,司马昭兴兵攻打蜀汉,傅佥在镇守阳安关时中了奸人诡计,英勇战死。傅肜父子用生命捍卫了为臣为将最后的尊严。

刘备撤退时,东吴的水军不肯放走刘备,穷追不舍。从事祭酒程畿见状,立刻停止撤退,准备迎击追上来的吴军。有人劝程畿:“大人,快走吧,吴军马上就要追过来了,再不走可就来不及了!”程畿不肯撤退,并对左右人说:“我在军中面对敌人从未逃走。何况现在我跟着天子作战,更不可能撤退。”于是,程畿率部下死战追上来的吴军,力竭而死。

由于夷陵之战的失败,蜀汉损失惨重,张南、冯习、马良、沙摩柯也都遇害身亡,黄权投靠了魏国。因为这次战败,刘备心灰意冷,最后病逝于永安。#头号周刊#

#苏州发现的三国东吴大墓或为孙策墓#关于2016年“三国孙策墓在苏州发现”墓主人再次出现争议:

原来苏州考古部门于2016年在虎丘路西侧一建设工地发现的三国时期东吴大墓。近期

孙策死后葬于何处一直是个谜。

有资料记载从唐代陆广微《吴地记》至民国年间的《吴县志》,苏州各种方志中记载孙策死后葬于苏州南门路一个名为“孙王坟”的地方。唐代诗人罗隐拜访过苏州“孙策墓”。

有专家推测该墓为东吴晚期皇室成员墓,而至于墓主人是否为孙策,则出现不同观点。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就对苏州市姑苏区虎丘路西侧的一处墓地进行发掘,其中三国孙吴时期砖室墓4座。

两种猜测:正方主人是孙策

墓内出现精美的金饰品,做工精湛,可以说是王侯才能有的;

出土的文字有建兴二年和吴侯文字;

南宋墓志铭,吴天之墩,猜测吴天是吴天子的可能性就较大;

反方:不是孙策

孙策家族墓在丹阳,有史料记载,孙坚墓在丹阳,古代都是家族丛墓,不可能单独把孙策从丹阳运到苏州。

墓主可能是孙权的太子

另一种可能猜测是合葬墓,按身份等级判断,很可能为身份更尊贵的周瑜之女,周妃,可自行去找找资料。

各方猜测到如今也无定论,但是专家们还在努力的寻找答案

本文东吴志,东吴志6.1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