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片阈值设置多少好(分片阈值)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分片阈值设置多少好,分片阈值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是 “防” 还是 “放” ?
自2019年武汉疫情爆发以来,我们的抗疫战略一直是“防”,采取的防疫措施是尽快阻断传染,减少感染者数量,再通过建方舱,维持我们医疗系统平衡。这在疫情之初,重症以及死亡率较高时,是非常行之有效的,能挽救大量人的生命健康。
我们采取“防”的战略,最终目标是希望隔断病毒的生存条件,试图消灭或让其自然消失。但遗憾的是,我们的战略与其他大部分国家相左,更多采取的是“放”的战略。目前来看消灭病毒的战略目标难以实现,“动态清零”的“动态”也默认了我们将与病毒长期共存。
那我们准备如何结束这场抗疫之战?
依靠病毒自然消亡? 依靠疫苗或特效药?期待病毒再次变弱?还是不结束,打持久战,长期坚持“动态清零”?
我们大概率还是要走向“放”的战略。那什么时候放?怎么放?
针对目前奥密克戎特性,我的想法是采取“放”+“防”结合的战略,以“放”为主,以“防”为辅。全面放开为最终目标,过程中采取逐步放开的策略,制定一定的防护措施,延缓病毒传播速度,控制感染人数增加速度。
具体来说,我们担心医疗挤兑,就用时间换空间,采取手段有计划、有措施的延缓感染人数,例如可根据医疗系统的饱和度,当感染人数增加超过阈值时,分区、分片或分企业或分人引导居家或临时封控(到了我们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九千六百多万党员冲锋在前的时刻了),让一部分人慢下来,有节奏的控制感染人数的增长,化被动防控,为主动封控,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逐步放开,最终获得群体免疫。这样做,可能需要持续一段时间,但至少给了大家放开的希望,有希望就有奔头。
改变策略,很多做法可能就不一样了,例如现在政策是“精准防疫”,为了精准,为了不扩大封控范围,做了很多工作,压力很大。转变思路后,我们大可采取粗线条、不是为了阻断传播,而是为了减缓感染,操作层面就容易的多,也不用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不用建方舱、不用天天核酸。
其实,我们接种疫苗,我们主动戴口罩、不聚集,也是为了不被感染或减少感染,可战略大方向不同,我们这么做的意义就不同。
当然,作为每个个体,我们都不希望被感染,谁都不想得病(这也是我坚持认为目前放开不会挤兑的原因,放开后每个人反而会更加注重防护,就如同看到有人感冒打喷嚏后,都会不自觉的远离),但生病与自由,甚至生病与生存之间,你如何选择?
这段时间争论这么多,是因为毒性降低了,新冠病毒带来的伤害已经小于防疫带来的次生伤害(至少部分人这么认为),我们可以选择继续等,等奥密克戎再次变异,毒性继续降低,可什么时候能等到呢?
没有希望是最大的绝望!
我们最终必然会全面放开,从目前情况看,也“必然”要跟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或其他变异株)长期共存,只是时间点可能后移,周期可能拉的要长些,我们愿不愿意等?
当然,问题的另一方面,为了早日过上正常生活,我们每个人都认真考虑下,权衡下,现在就采取上述办法所面对的感染风险,我们愿不愿意担?
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但希望我们每个人能真正地成为我们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本文分片阈值设置多少好,分片阈值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