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qq三国推举孝廉,qq三国推举孝廉活跃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017年,张衡的地动仪被移出...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qq三国推举孝廉,qq三国推举孝廉活跃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17年,张衡的地动仪被移出了教科书,而被移除的原因是:课本上的地动仪根本不可能预测地震。这一言论无疑在网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事实上,在上世纪60年代,学者们便对地动仪的实用性产生了怀疑,我国中科院院士傅承义曾说:“房梁下吊一块肉都比那个强!”

然而,这并不是说张衡的地动仪是假的,因为课本上的地动仪并不是当年张衡亲手打造的“真品”,而是1951年中国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按说史料的记载仿制的模型。也就是说,不能预测地震的只是后人做出来的这个模型,而不是张衡的地动仪。

不过,由于史料记载的太少,我们现在仍然不能确定张衡地动仪的真正构造,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了解,认识张衡。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张衡的故事。

张衡出生在一个世家大族,他的祖父张堪是东汉的开国功臣。十六岁时,张衡开始四处游学,并进入东汉的最高学府太学学习,并和后来著名的学者崔瑗结为挚友。

张衡和当时一心专研经义的年轻人不同,他兴趣广泛,不仅熟读经义,而且还喜欢研究算学、天文、地理和机械制造等。这也为他日后做出地动仪和浑天仪打下了基础。

汉和帝永元年间,张衡被推举为孝廉,但张衡没有接受。大将军邓骘欣赏张衡的才华,多次征召他,张衡都不应命。公元100年,张衡应南阳太守鲍德之请,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书工作。张衡正式踏入了仕途,八年后,鲍德调任京师,张衡于是辞官居家。

公元111年,张衡被朝廷公车特征进京,被拜为郎中,再升任太史令。于是研究阴阳,精通天文历法,制作浑天仪,著有《灵宪》、《算罔论》,写得较为详细明白。虽然在汉顺帝即位初年再调动它职,但后来又任太史令,张衡任此职前后达14年之久。他许多重大的科学研究工作都是在这一阶段里完成的。

可当时的东汉王朝已经日渐腐败,在宦官的排挤下,公元136年,张衡被外调任河间王刘政的国相,三年之后,六十二岁的张衡逝世。

相比于仕途,张衡在许多方面都有所建树,在发明方面,他不仅发明了我们熟知的地动仪和浑天仪,还发明了指南车以及名为“瑞轮荚”的自动日历。它模仿神话中奇树蓂荚的特征,靠流水作用,从每月初一开始,一天出现一片叶子,到满月出齐15片,然后每天再收起一片,到月末为止,循环开合。

在天文方面,张衡提出了:宇宙是无限的,天体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蚀起因于地遮日光。他经过对某些天体运转情况的观测,得出一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结论,与近世所测地球绕日一周历时365天5小时48分46秒的数值相差无几。

在文学方面,张衡写出了《二京赋》、《思玄赋》和《归田赋》等脍炙人口的名篇,《文心雕龙》将张衡与司马相如、蔡邕、扬雄相提并论。在机械方面则和三国时代的马钧被后人并称为木圣。

可以说,张衡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全能天才,如果他生在更加繁盛的时代,说不定能有更大的成就,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的贡献也是无法被磨灭的。

三国故事分享四:“汉末三杰”卢植、皇甫嵩、朱儁

黄巾之乱后,汉灵帝刘宏主要派了两支军事力量到外围去予以剿灭。一支是由北中郎将卢植带领负责剿灭冀州境内的张角三兄弟;另一支是由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带领负责剿灭洛阳附近颍川等地的黄巾军。

不得不说,这也许是刘宏一生最英明的决策了,因为这三人不仅在十个月内就剿灭了黄巾军的主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挽救了濒临绝境的东汉王朝的命运。

卢植,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出身世家大族,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与郑玄、管宁、华歆为同门师兄。

卢植性格刚毅,品德高尚,常怀匡扶社稷、济世救人之心,曾做过刘备、公孙瓒等人的老师。后来被征辟入仕,先后担任过九江太守、庐江太守、议郎、侍中、尚书等职。

镇压冀州的黄巾军时,卢植连战连胜,张角只好率军退守广宗县,据城死守。卢植率军包围了广宗城,张角军仗着城高人众,打算死守。卢植一时攻不下,就挖掘壕沟,做长期准备。

这时,朝廷派小黄门左丰到卢植军中检查工作,左丰属宦官一党,本想下来捞点油水,不料遇上了正直的卢植,没得到半点好处,回宫后就在刘宏前说卢植的坏话。刘宏一听,立即就撤了卢植的职,押回洛阳下狱,并换上了东中郎将董卓,接替卢植的位置。

再说皇甫嵩和朱儁,率军攻打颍川(今河南禹县)的黄巾军时,出师不利,被黄巾军波才部围困在了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北)一带。

皇甫嵩是凉州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彭阳)人,出身于将门之家,父亲曾任雁门郡太守。

皇甫嵩熟习弓马,被朝廷征辟为侍郎,后迁北地太守。

就在皇甫嵩犯愁时,他突然发现了敌军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依草结营。皇甫嵩当即下令晚上纵火焚烧,敌军吓得四处溃逃。这时,骑都尉曹操也正好赶来,与皇甫嵩、朱儁合兵一处,乘胜追击,一连收复了汝南、陈国、苍亭三郡之地。

此时,接替卢植位置的董卓被张角军打败,朝廷下诏命皇甫嵩率兵进击。要不说名将那还得运气好,皇甫嵩接替董卓后没多久后,黄巾领袖张角就病死了,其弟张梁继续据守广宗城。

皇甫嵩采用卢植战术麻痹敌军,然后突然发动进攻,张梁仓促应战,战死军中,黄巾军阵亡3万多人,有5万多人投河而死。张角亦被剖棺戮尸,送往京师。

随即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攻克下曲阳,张宝兵败阵亡,10万黄巾军被俘杀。朝廷封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食邑八千户。皇甫嵩又替卢植说情,灵帝赦免了卢植,仍官复原职。

就在皇甫嵩在冀州与黄巾军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朱儁在南阳郡一带也没闲着。

朱儁,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绍兴上虞区)人。朱儁是汉末三杰中唯一出身寒门的人,朱儁因孝敬母亲、好义轻财而闻名,后被太守徐珪举为孝廉,因平定交州与南海叛乱有功,被封为谏议大夫。

南阳黄巾首领张曼成被太守秦颉击杀于宛城后,黄巾又推举赵弘为首领,朱儁与荆州刺史徐璆、南阳太守秦颉合兵一处,几番拼杀也没攻下。灵帝要换朱儁,幸亏司空张温劝阻,才没有换。

朱儁急攻宛城,终于击杀了赵弘,但是,黄巾又推举了韩忠为首领,朱儁以声东击西攻破了宛城的外城,韩忠想要投降,朱儁不允。后来撤除包围后,韩忠率众出逃,朱儁乘势进攻,

大破黄巾,一举收复宛城。

平叛后,朱儁被朝廷封右车骑将军、光禄大夫,改封钱塘侯,增加食邑五千户。

卢植、皇甫嵩、朱儁三人对汉室功勋卓著、忠心耿耿,在东汉命运最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挽救了随时可能覆亡的汉室江山,东汉政权得以苟延残喘。三人后期也是置身于宫廷斗争之外,极力维护着岌岌可危的汉朝统治,他们默默无闻,不逐权利,称得上是汉末的三杰了。

#小组收藏馆# #头条创作挑战赛#

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在邺城大摆筵席,召司马公与之畅饮。酒过三巡,曹操突然问了一句:“司马公,你看孤王可以再去做洛阳北部尉吗?”司马公面露难色道,当年老夫推举大王的时候,大王做洛阳北部尉正合适啊。

司马公名防,司马懿之父,当时官居尚书右丞。汉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二十岁的曹操被推举为孝廉,担任郎官就是皇帝的侍卫。一出仕就能在皇帝的身边任职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当然是想都不敢想的。

当时的汉代管制年轻官员的选拔都是在亲贵子弟中挑选一些大家认为道德品质和外部影响比较好的。普通人基本上是没有资格做官的。曹操祖父曹腾,封费亭候;父亲曹嵩,官居三公。曹操可以说是朝中有人,又有背景。所以曹操做郎官不久,就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相当于洛阳一个区的公安局长)。

推荐曹操做洛阳北部尉的人就是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司马防一推荐,朝廷就任命了,估计这个职位也是没人愿意做的职位,不然也不会有人一推荐,朝廷就任命,考虑都不考虑。据说曹操当时也不愿意去做这个洛阳北部尉,他想去做的是洛阳令。当时主管人事的尚书梁鹄根本不考虑曹操打想法,曹操只好走马上任。

@智慧历史之鉴 正是这个职位打响曹操在东汉官场里的名声,在之后的发展中一步一个脚印,实力逐渐增强。才有开头那一幕。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易中天《品三国》#历史# #头条#

张燕有地盘,有民众,有汉朝廷正式册封的职位,还有推举孝廉的资格,而且并不是纯粹靠劫掠维生(百万黑山靠劫掠根本不可能养活)。所以并不能当做山贼巨寇看待,而且他与公孙瓒是同盟关系,更类似一方诸侯。

曹操一生中都担任过哪些职务呢?

20岁的时候,曹操被推举为孝廉,担任郎官,可以说是保镖,相当于今天8341部队成员,没多久又被任命为洛阳北部都尉,相当于今天北京市所辖的区公安局局长。

22岁的时候,曹操被任命为顿丘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25岁的时候,曹操被任命为议郎,也就是去作为皇帝的顾问。

29岁,担任骑都尉,这是个军职,放到今天也相当于少将级别。

32岁,担任东郡太守,放到今天就是省会城市的市长。

33岁,担任西园八校尉其中的典军校尉。

34岁,曹操担任骁骑校尉,这放到现在也是正厅级干部。

36岁,曹操担任东郡太守,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干部,等他37岁的时候,担任兖州牧,这放到现在就是省长,妥妥的正部级。

40岁,曹操被任命为镇东将军,从军衔上看,这已经相当于今天的上将军衔了。

41岁,曹操迎回汉献帝,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司空,车骑将军。这放到今天,就已经相当于最高检检察长、国务院总理。也就是说,曹操不过41岁,就已经是正国级干部了。

53岁,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担任丞相。此时他的仕途已经到达终点,如果再进一步,那就得是当皇帝了。

纵观曹操的履历,即便是放到今天也没有多少人能够达到。

#头条历史#

沧州历史名人鲍宣,鲍宣祖孙三人任监察御史(司隶校尉),清官廉吏,青史留名。

鲍宣(前30-3年),渤海高城(今盐山县)人。

(一)

鲍宣年少时十分好学,在西汉哀帝时,推举为孝廉,入仕为谏大夫,迁豫州牧。罢归,复为谏大夫。曾数次上书抨击时政,指出当时用人不贤,政治腐败,“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民有七死而无一生”。劝戒哀帝应及时采取措施,缓和社会矛盾。后任司隶。因摧辱丞相,下狱,博士弟子王咸等千余人上书营救,得减灭髡钳,以忤逆之罪贬到山西上党长子县。平帝时,王莽秉政,因宣不附己,入狱致死。

鲍宣清廉自守,一生清廉,刚直不阿,知人善任,秉性耿直,傲骨铮铮,嫉恶如仇,两袖清风。虽官居高官,但只有两间茅屋,他的妻子桓少君,生于富裕人家,结婚时嫁妆十分华丽,鲍宣不悦,少君退回了豪华的妆奁,穿上朴素的衣裳,坐上小车,跟随鲍宣一起回了家,历史上留下了“鹿车共挽”的佳话。

(二)

鲍宣儿子鲍永在西汉哀帝时曾任司隶校尉。王莽篡位,天下大乱。更始帝刘玄受群雄拥戴,推翻了王莽的新朝。鲍永在更始帝麾下封侯拜将,权势显赫,仍然不改朴素的家风,广受世人推崇。

光武帝刘秀即位后,鲍永被刘秀征用,任为谏议大夫。当时,刘秀在攻打关中时,在怀(今河南省沁阳县)遇到绿林军的阻击,连攻三日不能攻下。于是,刘秀就派鲍永率军攻打,因鲍永威望素著,不费一兵一卒,就说服守军归服了刘秀。之后,刘秀委任为鲁郡太守,平定了鲁地的割据势力。

刘秀统一中原后,鲍永先后被任为扬州刺史、司隶校尉,兖州刺史等职,后病卒于兖州任上。当时光武帝正在围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三天不能得手,知道鲍永威望素著,让他前去劝降。

鲍永后来继续立下战功,又有治理地方的政绩,被提拔为司隶校尉。以打击豪强而著称。

光武帝的叔父赵王横行不法,鲍永毅然上奏弹劾。此事犹如敲山震虎,使得朝廷肃然,权贵敛手。

当时,刘秀的叔父刘良以仗权势常常凌辱京城官吏。一次,在为来歙送丧归来时,与右中郎将张邯相遇于城门之中,由于城门内道路狭近,刘良一面呵斥张邯回车让道,一面又召来城门官训斥,并让城门官为他磕头谢罪。鲍永得知此事后,就上章劾奏刘良的强霸行为。由此打击了贵戚的嚣张气焰,整肃了朝廷法度。

鲍永后来为大臣仗义执言,触怒光武帝,被贬为地方官,在任上病故。

(三)

鲍宣的孙子鲍昱,精通经学,在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以教授为业。

光武帝建武初年,太行山中巨盗横行,上党太守戴涉听说他很有智谋,便亲自登门拜访,任他为高郡县(今晋城市)县长。鲍昱到任后,讨伐盗匪,诛杀匪首,为地方除害。开通了上党通高都的道路,因此而有了名声。

后来,被调任沘阳县(今河南泌阳县)县长。沘批阳县任上,鲍昱爱护百姓,亦有仁爱之声。沘阳人赵坚固杀人而被监禁,其家尚有70岁老母和新娶之妇。他的老母求见鲍昱,诉说苦情,要求为赵家留一根苗,鲍昱同情这家人的处境,但又不能越法纵放赵坚,便让赵坚的妻子来到狱中,与赵坚宿居而怀上身孕。正因为这样,他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沘阳地属荆州,鲍昱的政绩受到荆州刺史的重视,上奏朝廷。

光武帝中元元年(56年)升迁至司隶校尉。后来官至司徒、太尉。

鲍昱在任汝南太守时,那里曾因西汉末年战争的影响,水利失修,多所废弃。经他上奏朝廷,拨款整治陂塘,兴修水利工程,人以殷富。

他还善理狱讼,能够依照法律,公平合理地处理一些繁难大案。他谨守职责,奉法守正从不越权谋私,欺下惘上。

做官的动力(一)

在汉朝,要当公务员靠什么?

靠举荐。

标准是两个,一个是品质好,一个是才学好。

品质好的主要加分项,是对父母够不够孝,如果对父母足够孝顺,可以被举荐,称之为"孝廉"。

这一下好了,许多年轻人比着孝顺,也一下出了很多变态的孝顺故事,老人想吃鱼,水都结冰了,当儿子的砸开冰窟窿捞鱼就是,不,为了表示孝顺,要脱了光屁股在冰上暖,把冰暖开。

结果有两个,把人冻死,或者把鱼吓跑。

这个卧冰的家伙明明是作秀,他是为了表现他的"孝”。

冰下面的鱼一定在围观,看见阳光下一个光屁股的人卧在冰上,它们庆幸没有投胎为人,不用假惺惺的作秀。

这是王祥卧冰。

还有"郭巨埋儿”,家里穷,孙子还小,要和爷爷争嘴吃,当爹的郭巨要把儿子埋掉。省下一口饭给老子。

这个故事也够血腥的。

《郭巨埋儿》这样的故事,若是真有其事,也是为了当官而不顾人性,如果是假的,仅仅是教材,那这教材是血腥而虚伪的。

类似这样的故事有一系列,都是公务员考试催生出来的。

前段时间,莫名其妙的泛起一阵国学热,我看见许多中小学的门口,把这些故事画成漫画,来教育今天的孩子,真不知道用心何在!

那不是真正的爱老人,爱父母,那是作秀,那是违背人性。

人们为了表现自己的孝,无所不用其极,不但活着要孝,父母死了,为了表示自己的孝,讲究厚葬,所以,盗墓贼都知道,汉代的坟墓殉葬品最多。

如果谁的孝的事迹广为流传,很可能就被推举为“孝廉”,然后去做官。

为了做官,大家拼命的为自己制造孝的故事。不少人为作秀而作秀,"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

秀才,不是指的品质,是指才能,秀异之才。能读书识字,能有学问,便有可能被举为秀才,不但孝廉会造假,秀才也会造假,反正是举荐,又不是考试,所以这才有了"举秀才,不知书”的说法。

好歹汉朝结束了,到了三国时期,曹操根本不信这一套,他又要人又要钱,要人才,也不用孝廉秀才那一套,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发现。

想要钱,给死人要,长长的一个汉代,坟墓里埋的好东西有的是,埋在地下根本没用,还不如扒出来。

到了魏晋南北朝,如何选拔公务员呢?

(未完待续)

老版《三国演义》有三大文戏巅峰,一个是诸葛亮舌战群儒,一个是曹孟德横槊赋诗,最后一个就是诸葛亮骂死王朗了。一句“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更是传颂至今。诸葛武侯和王司徒之间的千古骂战,可以被称之为是经典中的经典。

诸葛亮这样评价王朗:“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这番讲话显然是杜撰的。是诸葛亮对王朗的污蔑。那真实的王朗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首先确定一点,王朗是学霸,第二王朗起家并不是孝廉,区别在于地方上才推举出来的人才叫孝廉!而举孝廉在考试通过之后就被分去做郎官。其次,王郎最初为陶谦的麾下,而后是会稽太守,与小霸王孙策力战不败。最后才投靠曹操开的公司那里,所以说王朗不是曹操的嫡系。

王朗为官清廉,名声很大。王朗在曹叡登基之后,才开始崛起的。王朗对曹魏最大的贡献是什么。王朗最大的贡献就在于生了一个好儿子——王肃。而王肃又生了一个好闺女——王元君,她嫁给的老公叫司马昭。王元君有个弟弟叫王恺(没错就是斗富那位)

从这里来看,真正灭掉曹魏的的王朗,诸葛亮真是骂错人了。

众所周知,在中国三国时期群英荟萃,出现了很多厉害的谋士,比如曹操麾下就有郭嘉,荀彧,司马懿等,东吴有周瑜,鲁肃,陆逊,吕蒙等,刘备手下有诸葛亮,法正,庞统等,这些人都是很厉害的人物,但当时曹操的实力最为强大,他胁迫汉献帝刘协,表面上虽然是汉朝的丞相,实际上挟天子令诸侯,和皇帝没有什么区别,很多人都以为曹操麾下了第一谋士是郭嘉,可是他英年早逝,在郭嘉后,曹操真正敬畏的模式只有一个,他就是贾诩。

贾诩在少年的时候并没有多大的名气,但当时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名士叫阎忠,他认为贾诩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后来还被人推举为孝廉郎,可他做了一段时间的官后就辞官回乡,后来途中遇到了一群强盗,当时同行的几十个人都被抓了起来杀死,而贾诩却对土匪说,我是段颎的外孙,你们要是善待我,我家里会用重金来赎你,所以土匪不敢对他怎么样,还恭恭敬敬的把他送回去。

公元189年,董卓废除汉少帝刘辩,扶持汉献帝刘协登基,自己做了汉朝相国,贾诩也投靠了董卓,可是董卓为人非常刻薄狡诈,最后被自己的义子吕布给杀了,董卓死后,他的党羽人心不安打算逃亡,贾诩却出面阻止,对李傕,郭汜说,现在你们逃亡肯定会被别人抓住,不如率领部队往西沿途收拢士兵在攻打长安,这样就能够为董卓报仇,还能够号令天下。

李傕,郭汜听取了贾诩的意见,然后昼夜行军,到了长安城的时候,已经集结了10万兵马,终于又拿下长安城,公元197年,贾诩投靠了张绣,他对张绣说:想要在乱世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实力,而将军你现在只有兵马却没有靠山,不如与刘表联合,这样就能够抵抗曹操,后来曹操南征进攻张秀,却被贾诩用计打败,精通兵法的曹操第1次输给了一个谋士,但形势比人强,曹操的实力实在太强大了,贾诩还是劝说张绣归降了曹操。

投降曹操后,贾诩也提出了很多建议,比如在官渡之战中,他力劝曹操与袁绍决战,后来贾诩还使用离间计瓦解了马超和韩遂,使得曹操得到了关中,在继承人问题上,贾诩还帮助曹丕成为世子,而曹操临死后,将贾诩留给曹丕,希望他能够帮魏国统一天下,可惜曹丕却重用他,有一次曹丕问贾诩:我要统一天下,应该先灭魏国还是先灭吴国,贾许对他说,你应该先将国家治理好,再谈其他的。

可是曹丕不听,一定要攻打吴国,可惜最后无功而返,贾诩十分聪明,他知道现在攻打吴国和蜀国根本没有胜算,而魏国的实力最为强大,只有等到国富民强的时候,那蜀国和吴国将会不战而败,可惜这个建议曹丕不听,后来贾诩再也没有提过什么建议,曹丕也只信任司马懿,却没想到司马懿后来成为曹魏的掘墓人。

#曹操是不是中国历史上被严重高估的人#

谈一下,我对于曹操的看法,其实曹操倒也没有怎么高估,

他本身就是出身官宦世家,虽然没有袁绍,袁术兄弟显赫的家世,但是他的父亲也是汉朝的三公之一。

他少年就被推举为孝廉,可见是有德名于乡里。

然后他镇压黄巾起义,在其中立下军功。#曹操#

当然,真正把他推向高峰的是董卓之乱,如果没有董卓之乱,曹操最多是东汉王朝的一个中级将领,而不可能得到丞相这样显赫的官职。

因为,曹操在平定董卓死后部将的纷争之乱有大功,等于是勤王了,那么官职上得到了提升。

曹操能文能武,也不算怎么太大严重高估吧。

谢谢大家,今天就讲这么多。[爱慕]

赵宣在父亲墓道里一住就是20多年,为的就是被推举“孝廉”。可普通的一句问话,使他道出了真相,泄露了天机。

东汉时期,官员选拔采用的是“察举制”,什么叫做“察举制”呢?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举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制。当年汉高祖刘邦下了“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了“察举制”的先河。到汉武帝刘彻时,察举制度趋于成熟,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各种科目不断充实。例如,他首先提出“举孝廉”,被推举的“孝廉”,或升官或发财,前程远大。

那么,哪些人能够有资格推荐孝廉呢?当然是少数的宫廷大臣,名门望族,地方官僚,他们有权有势,左右着当时的社会舆论。

一个寒门学子要想被这些社会名流推荐,需要有能力有智慧,才能为自己争取到一块跨越阶层的垫脚石。

下面我们来看看,许武,许晏,许普三兄弟怎样用智慧来得到推荐的。

老大许武首先被推举为“孝廉”,他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要拉两个弟弟一把。于是想出了一个钻制度空子的好办法。

许武遍告乡里,三兄弟要分家了。在中国古代分家是件大事,一般来说,总是跟“坏人伦”联系在一起的。而许武不但要求分家,而且不是平均分配财产,他自己要走了最肥沃的田地,最大的房子,最能干的奴婢,剩下的才给两个弟弟分。

老百姓对这位孝廉很失望,说他太贪心,太没有兄弟的情谊。可是两位弟弟许晏,许普一个劲的替哥哥说好话,他们说哥哥做的是正确的。乡亲们这时都传开了,许武的两个弟弟轻钱财重情义。消息传到官府那里,两个弟弟许晏许普也被推荐为孝廉。这时候哥哥许武才说出了实话,这样安排都是为了两个弟弟。

兄弟三人都是“孝廉”,于是重新分家,哥哥拿出最好的地,最好的房子和最好的奴婢分给两个弟弟。看到如此义举,乡亲们一致地称赞许氏三兄弟。

如果一没有背景,二没有智慧,那就只能用笨办法了,而当年赵宣就是用的笨办法。要想当官,他必须在孝心上作出惊天动地的举动来,因此他没有机会证明自己清廉勤政,只能证明自己“孝”。

他爹去世的时候,他很激动,认为机会来了。他锣鼓喧天地埋葬了父亲,然后住在了墓道里,他以为,这样行孝就可以名扬千里。

可是让赵宣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在父亲墓道里住满三年,竟然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传扬,这让他十分苦恼。

如果放弃,这三年的罪岂不是白受了吗?如果继续,什么时候才有个头呢?想想还是再坚持。他想万一被人慧眼识珠了呢!他一天一天的住下去,一天一天的坚持。算一算,竟然住了20多年。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事迹和名声终于传遍了州郡。

人们终于知道了赵宣是四乡八镇的大孝子。地方官员发现了他的事迹后,将他推荐给安乐太守陈蕃。

陈蕃听说了赵宣的孝行以后,立即与他相见,准备好好的重用他。

“赵宣,你家亲人可好吗?”一句普通的问话,造成尴尬的局面,赵宣不是一直在服丧吗,哪儿来的五个儿子?

赵宣胆颤心惊地说出了实情。原来,三年后他把墓道改成了房子,在家里结婚,生子。

这个“孝子”传开了,人们笑声一片。

做任何事情不能耍奸使滑,必须踏踏实实。

赵宣在父亲墓道里一住就是20多年,为的就是被推举“孝廉”。可普通的一句问话,使他道出了真相,泄露了天机。

东汉时期,官员选拔采用的是“察举制”,什么叫做“察举制”呢?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举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制。当年汉高祖刘邦下了“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了“察举制”的先河。到汉武帝刘彻时,察举制度趋于成熟,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各种科目不断充实。例如,他首先提出“举孝廉”,被推举的“孝廉”,或升官或发财,前程远大。

那么,哪些人能够有资格推荐孝廉呢?当然是少数的宫廷大臣,名门望族,地方官僚,他们有权有势,左右着当时的社会舆论。

一个寒门学子要想被这些社会名流推荐,需要有能力有智慧,才能为自己争取到一块跨越阶层的垫脚石。

下面我们来看看,许武,许晏,许普三兄弟怎样用智慧来得到推荐的。

老大许武首先被推举为“孝廉”,他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要拉两个弟弟一把。于是想出了一个钻制度空子的好办法。

许武遍告乡里,三兄弟要分家了。在中国古代分家是件大事,一般来说,总是跟“坏人伦”联系在一起的。而许武不但要求分家,而且不是平均分配财产,他自己要走了最肥沃的田地,最大的房子,最能干的奴婢,剩下的才给两个弟弟分。

老百姓对这位孝廉很失望,说他太贪心,太没有兄弟的情谊。可是两位弟弟许晏,许普一个劲的替哥哥说好话,他们说哥哥做的是正确的。乡亲们这时都传开了,许武的两个弟弟轻钱财重情义。消息传到官府那里,两个弟弟许晏许普也被推荐为孝廉。这时候哥哥许武才说出了实话,这样安排都是为了两个弟弟。

兄弟三人都是“孝廉”,于是重新分家,哥哥拿出最好的地,最好的房子和最好的奴婢分给两个弟弟。看到如此义举,乡亲们一致地称赞许氏三兄弟。

如果一没有背景,二没有智慧,那就只能用笨办法了,而当年赵宣就是用的笨办法。要想当官,他必须在孝心上作出惊天动地的举动来,因此他没有机会证明自己清廉勤政,只能证明自己“孝”。

他爹去世的时候,他很激动,认为机会来了。他锣鼓喧天地埋葬了父亲,然后住在了墓道里,他以为,这样行孝就可以名扬千里。

可是让赵宣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在父亲墓道里住满三年,竟然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传扬,这让他十分苦恼。

如果放弃,这三年的罪岂不是白受了吗?如果继续,什么时候才有个头呢?想想还是再坚持。他想万一被人慧眼识珠了呢!他一天一天的住下去,一天一天的坚持。算一算,竟然住了20多年。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事迹和名声终于传遍了州郡。

人们终于知道了赵宣是四乡八镇的大孝子。地方官员发现了他的事迹后,将他推荐给安乐太守陈蕃。

陈蕃听说了赵宣的孝行以后,立即与他相见,准备好好的重用他。

“赵宣,你家亲人可好吗?”一句普通的问话,造成尴尬的局面,赵宣不是一直在服丧吗,哪儿来的五个儿子?

赵宣胆颤心惊地说出了实情。原来,三年后他把墓道改成了房子,在家里结婚,生子。

这个“孝子”传开了,人们笑声一片。

做任何事情不能耍奸使滑,必须踏踏实实。

公元208年,曹冲病逝,曹操非常难过,曹丕看到后前去安慰曹操,没想却被曹操大骂一顿,还对他说:“曹冲死了是我的不幸,但却是你的幸运啊。”曹丕见状赶紧下跪求饶,再也不敢多说一句话了。

根据历史记载,曹操一生,妻妾成群,光儿子就生了二十五个,其中最有名的就应该就是,曹昂,曹丕,曹植,曹彰,曹冲这五个儿子了。

曹操一开始最中意的继承人是长子曹昂,曹昂是曹操的爱妾刘夫人所生,虽然曹昂是庶出,但是曹昂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而且十分孝顺,年仅二十岁的时候,就被推举为孝廉。

曹昂不仅文采出众而且武艺超群,可以说如果曹昂活着,曹操一定不会考虑别的儿子当继承人,可惜曹操在宛城之战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好色,害死了自己的儿子曹昂,以至于曹操死的时候都非常后悔,对身边的人说:“我这一辈子做过很多错事,但是我都不后悔,唯一后悔的,就是对不起的就是我的长子曹昂。”

曹昂死后,曹操继承人的位置又空了出来,曹丕作为活着的嫡长子,本以为曹操会选他当继承人,但是曹操却把目光投向了更小的曹冲。

曹冲是环夫人所生,很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根据历史记载曹冲五六岁的时候,其心智就已经达到了普通人二十多岁的程度,做起事来,比很多大人还要优秀。

孙权曾经送给曹操一匹大象,曹操看到大象后突发其想,想要称一称大象的重量,于是他问周围的大臣们:“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称一称这个大象。”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个人能想出办法。

这个时候曹冲对曹操说:“父亲,只需要把大象放到船上,在水痕淹到船体上刻下记号,然后再将称量的物品放入船中,这样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了。”

于是曹操命人按照曹冲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曹冲不仅聪明,而且对待手下也十分的仁慈,有次曹操的马鞍在仓库里被老鼠咬了,看管库房的吏役觉得自己这次肯定死定了,思虑再三之后他决定主动去找曹操认错,曹冲看到后,告诉他先不要着急去认错,三天后再去。

于是曹冲故意把自己的衣服弄破,然后哭哭啼啼跑到曹操面前,曹操问他为什么哭,曹冲说:“我的衣服,被老鼠给咬了,我还听说这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所以很难过。”

曹操为了安慰儿子,就对曹冲说:“那都是他们胡说八道的,用不着难过。”

随后吏役来找曹操认错,告诉了他马鞍被咬的事情,这个时候曹操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放在身边都被咬了,何况挂在柱子上的马鞍呢?”所以曹操后来一点也没有惩罚吏役。

因为曹冲心地仁爱,识见通达,前后被曹冲帮助过的人有几十人之多,所以大臣们都很喜欢曹冲,这也让曹操有了废长立幼的想法。

可惜天妒英才公元208年,年仅十三岁的曹冲突染重病去世了。

曹冲死后,曹操难过得好几天都不吃饭,这个时候就曹丕来安慰曹操,没想到还被曹操大骂了一顿。

为什么曹操这么讨厌曹丕呢?

是因为他不孝顺,宛城之战的时候曹丕曹昂都在现场,同样是看到曹操的战马死了,在这危急关头,二人却做出了两种选择。

曹昂直接骑着自己的战马,冲到曹操面前把自己的战马给了曹操让他逃命,自己挡住敌军,以至于后来因为没有战马,逃不出去战死沙场了。

而曹丕呢?直接不管曹操跟曹昂,骑着自己的战马就跑了。

就连曹操的侄子曹安民,都为了保护曹操战死了,所以从这以后曹操打心眼里不喜欢曹丕。

这就是为啥曹操一直都不想立曹丕为继承人。

为什么曹操会怀疑曹丕,而不怀疑其他儿子呢?这是因为曹操太了解曹丕了。

从曹丕跟曹植争夺继承人来看,就知道曹丕是一个心狠手辣之人,而且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要知道曹丕跟曹植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二人的关系可比曹冲近多了,但是曹丕为了争夺王位,多次都想亲手杀死曹植,为了杀掉曹植,还命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而且要求诗的主题必须为兄弟之情,但是全诗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

要不是曹植聪明,估计早就被曹丕杀死了。

连自己亲生兄弟都能下手,何况一个同父异母的曹冲。

这也就是为啥曹冲死后曹操依旧不愿意把曹丕立为继承人。

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才高八斗的曹植,不仅仅是因为曹植更有才华,而是因为曹植比曹丕更加仁爱,但是曹植却没有好好抓住机会,恃才傲物,不知道收敛自己,以至于曹操对他越来越反感。

再说说曹彰,曹彰有勇无才,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是他不会治理国家,所以他根本不在曹操继承人的名单里。

最后就只剩下曹丕了,虽然曹丕小心眼,瑕眦必报,不孝顺,残害兄弟,但是综合来说曹丕还是优秀的,能文能武,而且又能跟大臣们搞好关系,最重要的是他收服了贾诩等人,羽翼已丰,曹操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所以只能把王位传给了他。

不知道你对曹丕怎么看?

追溯曹操的家族历史,会有个惊人的发现,曹操也许不姓曹。他的曹姓很可能是假冒的, 有人认为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东汉得势宦官,曹腾是从本家过继过来的。也有人认为曹嵩是夏侯氏之后,被曹腾认为养子后,曹嵩被改为曹姓。至于曹操祖上到底姓什么,史书只有一句:“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这也并没有影响曹操开创了汉魏之基后。

据说曹氏与上古黄帝有一定的渊源,因此曹氏后人不论与黄帝的关系远近,都会很自豪地称,天下曹氏皆出自于黄帝。曹氏的发源地在现在的山东,曹姓传承到三国之前就已经名人辈出了。曹嵩的养父曹腾,年少时就被送入宫廷充当了小太监。当汉舜帝刘保还是皇太子时,曹腾就以禁宫侍从的身份伺候他读书。

后来刘保登基为帝,曹腾自然也被重用了起来,位至小黄门、中常侍、大长秋等职。汉顺帝死后,汉冲帝、汉质帝在位均不到一年,当时外戚梁冀的权利权倾朝野。汉质帝死时,曹腾劝说梁冀迎立汉桓帝,之后曹腾被封为费亭侯。

曹腾由于在朝中服侍过四五位皇帝,属于几朝元老,且还有迎立桓帝之功,因此其手中的权利非常显赫。曹腾在官场上的作为与一般宦官不同,他对士大夫竭力拉拢,提携有加,口碑非常好。曹腾在东汉权倾朝野,由于曹腾的庇荫,其养子曹嵩的官职也有司隶校尉升职到大司农,大泓胪等显贵之职。

后来汉灵帝计划开“西园”,朝野上下开始了买卖官爵的恶劣风气,曹嵩当时出1亿文的钱财给自己的家族成员购买了朝廷中三分之一的官职,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曹操出生于公元155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是曹嵩的长子,善谋略,喜耍枪弄棒,尤其擅长骑术和箭法。曹操尤其钟爱兵书,他认为春秋时期大兵法家孙武的兵书最有价值,也就是《孙子兵法》。后来曹操之所以能统率千军,纵横驰骋于乱世,都与他当年熟读兵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曹操刚满20岁时,被州郡推举为孝廉,受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当时有一个名士叫许劭说:“你如果生在太平盛世,可能成为能臣;如果生在乱世,就会成为奸雄。”曹操的命运就这样不幸被许劭言中。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曹操,曹操由此发迹而起。他当时的官职是骑都尉,他当时为朝廷杀了很多黄巾军,被升为济南相后,仕途并不顺利,后来又因得罪朝中权贵被排挤。他不得不韬光养晦,寻图东山再起之机。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年少的皇子即位。何太后临朝听政。当时朝中大将军何进、袁绍想屠杀祸害朝政的宦官,身为典军校尉的曹操虽宦官家族出身,但他也明白当时的宦官势力蛊惑朝野,树敌太多,他便取了个折中的想法,只杀宦官中恶贯满盈罪不可恕的宦官首要分子即可,一旦群龙无首,底下必做鸟兽散。

屠杀宦官之事,遭到太后的否决。于是一众人又把董卓请出来要挟太后。董卓的到来使整个汉室朝野上下混乱一片,宦官们先下手为强,积极镇压参与谋杀宦官的同党。董卓率兵赶到后,看到朝中局势已经混乱,干脆将皇子废掉,立刘协为汉献帝。朝廷大权一时间落入董卓之手,他开始拉拢重臣,其中就有曹操,但曹操识人知面,他认为董卓此人骄横跋扈,将来必然失败。

既然不能靠近,曹操又怕遭毒手,便逃出洛阳,向家乡方向赶去。当时他赶到父亲的好友吕伯奢家,便借助过夜,碰巧吕伯奢不在家,其家人热情地款待了他。但曹操此人生性多疑,吕家兄弟热情有加,他一路上本就提心吊胆怕被人生捉,于是他对吕氏也起了疑心,他在屋内休息的时候,闻听后院传来磨刀声,还有人说:“捆起来杀了。”

曹操心下大惊,立即挥剑冲出房门,如惊弓之鸟,见人就杀,将吕伯奢的家人全部斩杀。待他冷静下来后,才发现吕家兄弟原来是准备杀猪招待他。曹操心知杀错了人,背了血债,但他强大的内心却告诉自己:“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要叫天下人负我。”

就此他离开吕家继续赶路,最后到达离谯县不远的陈留郡,陈留郡的刺史刘岱也是反对董卓之人,后来以大量钱财出资曹操,助他讨伐董卓。当然最初的讨伐并不顺利,一路败逃。曹操深谙胜败乃兵家常事,打不赢就走为上计,别忘了《孙子》是曹操熟读之兵书。

当时天下形势已经发生转变,原本在袁绍统御下一期讨伐董卓的关东豪强,此时已完全进入互相征伐的混战状态。各路豪强彼此不甘示弱,自相残杀,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大混战中去。

彼时的曹操看到天下生灵涂炭,不由得写了一首《嵩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济,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螽,万姓已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其用短短八十个字的五言诗,充分开阔了当时悲惨的社会现实,曹操的“建安风骨”文采至此显露无疑。

故而,有人说曹操的一生,不能用成败论英雄,他有他对苍生的悲悯,有大起大落时的冷静与清醒,一代枭雄生逢乱世,英雄也好,奸雄也罢,历史滚滚而流的长河里,有他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对曹操的一生各抒己见。#历史冷知识#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知道孔融的原话,后来孔融又因为一句话,被曹操以“不孝罪”满门抄斩。

“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传了近千年,读过《三字经》的孩子,都会背“融四岁,能让梨”。

孔融回答的原话是“我小儿,法当取小者”。(《后汉书》注引《融家传》)。

说的是我是小孩子,依法应该拿小梨。

依法依的什么法那?不是朝廷颁布的律令,而是自古相传的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的礼法。

但就是这样出生于儒学世家的孔融,竟被以“不孝罪”赐死。

就在于他和出身宦官之家、信奉法家思想的曹操,有着根本的分歧。

虽然孔融只是曹操手下的一个打工仔,只负责盖盖房子、种种树、搞搞绿化。

但是,别看孔融的官不大,他在思想界的影响力却无与伦比。

曹操和孔融,一个是政坛的大佬,一个是思想界的一代宗师。

这样的两个人,注定不可能相安无事。

但挑衅, 却是由孔融率先发起的。

东汉末年,天下经常闹饥荒,粮食不够吃,所以曹操推出了禁酒令。

曹操的理由是酗酒会荒废政务,导致国家灭亡。

饥荒年代的“禁酒令”,无可厚非。

但是孔融受不了,孔融最喜欢喝酒了。

孔融就反驳,说:“酗酒可以亡国,但是好色也会亡国啊。

酗酒亡国,你就要禁酒;那么好色亡国,你是不是也要禁女人,是不是也要禁男女之情、禁止婚姻呢?

那你干脆再下一个禁婚令,严禁老百姓结婚得了。”

孔融这一番反驳,极尽诡辩之能事,让好色之徒曹操无言以对。

曹操不光好色,更喜欢人妻,收纳了许包括何进的儿媳、吕布部将之妻、军阀张绣的婶子等等。

《世说新语》记载:北方有一位美女甄氏,嫁给了袁绍的儿子。曹操打败袁绍,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将甄氏找来。

结果手下汇报:“甄氏已被您的公子曹丕接走了。”

曹操笑骂道:“今年打袁绍,全是替这个浑小子打的!”

父子争一女不一定是真,但袁绍的儿媳确实成了曹操的儿媳。

曹操当年与袁绍也以兄弟相称,一度有上下之分。

如今曹操父子掠人妻女,无异于强盗的行径。

孔融得知此事,给曹操写了一封信。

说:“当年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就抢了他的老婆妲己,送给了给自己的弟弟周公。”

曹操纳闷了,这事我怎么没听过呀,还当面向孔融讨教。

孔融竟然说是没有这事,我是根据你打败了袁绍,把袁氏的妻女抢掠为曹氏的妻女的事编的。

一来二去,两人算是结下了梁子。

但杀士大夫,是个技术活儿。

既想除掉孔融,又不能落下专制独裁的恶名,为此曹操颇费了一番心思。

曹操要想杀孔融,有很多莫须有的罪名,比如心怀篡逆、诽谤朝廷、不修边幅、违反朝仪等。

除此之外,曹操还特地精心构造了一个罪名—不孝罪。

原因是孔融曾经发表过一个大逆不道的观点,叫作“父母于子女无恩论”。

他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后汉书·孔融传》)

这段话大意是说,父母对子女没有什么亲情可言。

对父亲来说,子女就是发泄情欲的一个副产品。

对母亲来说,生孩子就好像是从瓶子里面往外倒东西,倒出来就完事了。

这样的言论,在现在看来,也是惊世骇俗、大逆不道。

但孔融作为儒家士大夫的一个领袖人物,为什么会发表不孝的言论呢?

原来孔融反对的是被当时的统治者所利用的儒家道德,是一种伪儒家、伪道德。

东汉末年,推举孝廉,是以儒家道德要求民众、奖励民众,这是表象。

实际上,朝廷却两次发动党锢之祸,令真正有道德、有正义感的人家破人亡。

党锢归党锢,举孝廉仍在照常举办。

在朝廷的实际做法与表面主张背道相弛的情况下,社会风气也只能走向分裂。

表面按照举孝廉的要求,装扮出有道德的样子;骨子里却避开朝廷的禁令,不敢真正抗议权力、得罪宦官。

曹操挟持傀儡皇帝,杀皇后、杀妃子,毫无忠诚可言,但他却还要假惺惺地成就关羽、表彰忠义。

曹操要求的忠义,是忠于曹氏,而非忠于汉室。

此时的儒家道德,早已沦为有权者的婢女,丧失了正君行道的功能。

曹操盗取了国家政权,盗取了法律,盗取了正义、善恶、是非的衡量标准。

对孔融来讲,他能采取的斗争策略,就是把把伪道德全盘否定。

他公开发表不孝的言论,就是要从根基上动摇曹操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紫缘历史阁]范晔撰写《后汉书》,特地评价道:“孔融志向高洁,性情爽直。

虽是一介文人,却胆敢忤逆曹操的雄心,抵抗曹操的霸业。

孔融以一死,令曹操明白,原来天下还有如此多时刻准备为汉室尽忠之人。

原来汉室的潜在拥护者还有如此之多,从而终身不敢称帝代汉。

孔融严正的性格,早已准备好了被摧折的结局。

孔融的一生,动人心魄,洁白无瑕,可与美玉、秋霜相比拟。

千年来,有人质疑孔融的崇高,有人从权谋的角度嘲笑孔融不善自保。

在历史面前,都显得猥琐可笑。

公元193年,汉献帝封王朗为会稽太守。王朗到了会稽,见到当地百姓依然在祭祀着秦始皇,还把他跟夏禹同庙祭祀,便气不打一处来,不仅下令予以取缔,还让人把秦始皇的塑像扔了出去,打得稀巴烂。

王朗是东海郡人,早年师从太尉杨赐,通晓经籍,学识渊博。杨赐去世时,王朗辞去官职,一心为老师服丧守孝,连朝廷推举他为孝廉都没有接受,如此高风亮节,得到了文人名士们的肯定。

徐州刺史陶谦得知这件事后,非常感动,便亲自向朝廷上表,直接将王朗推举为茂才,还把他请到徐州,担任治中从事一职,为自己出谋划策。

当时,汉献帝被李傕、郭汜等人控制,成了傀儡,地方诸侯各自为政,根本没把汉献帝放在眼里,陶谦也不例外。王朗见状,便深夜去见陶谦,又鼓动三寸不烂之舌,一再劝告陶谦派遣使者去向汉献帝进贡,以示对汉王朝的支持。

陶谦听了王朗的话,权衡利弊,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便派徐州别驾赵昱,押着几十箱贡品,又带着奏折,前往长安去见汉献帝。

汉献帝接到陶谦的奏折,又看到满车的金银珠宝和粮食物资,感动得热泪盈眶,高兴之余,便下诏把陶谦升为了徐州牧,又封为安东将军。

李傕、郭汜等人一看,本不愿意,可是,他们的势力也只在长安一带,徐州天高皇帝远,想管也管不了,便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同意了汉献帝的诏令。

陶谦闻讯大喜,当即便把王朗请到府中,盛情款待,又立即上表,推举王朗担任了会稽太守,成了汉王朝的地方大员。

王朗到了会稽,见到当地百姓仍然在祭祀着秦始皇,甚至还把他和夏禹同庙,非常地不爽,认为秦始皇是个无道、无德的昏君,根本就不配得到人民的祭祀,便下令全部予以取缔,又把秦始皇的塑像推出了神庙,打得稀烂。

不久,横扫江东的孙策率军攻打会稽,王朗的属下虞翻知道孙策的厉害,明白王朗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便劝他避其锋芒,赶紧弃城逃跑。

可是,王朗却不为所动,认为自己是朝廷大员,又深受皇恩,理应紧守城池,保护百姓,于是便决定跟孙策一决高下,拼个你死我活。

一开始,王朗以逸待劳,列阵防御,竟然数次把孙策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孙策设下奇计,打破了王朗的防御,将他赶往交州,又一路追击,在东冶把王朗逼得走投无路,只得投降。

王朗投降后,孙策对他非常赞赏,不仅没有把他当作阶下囚,反而派重臣张昭屡次劝降,希望他可以为自己效命。可是,王朗却始终以自己是大汉忠臣自居,没有答应,孙策无奈,只好把他流放。

几年后,曹操控制了汉献帝,又听闻了王朗的事情,便上表征召王朗前来许昌,出任官职。王朗得知后,非常高兴,兴冲冲地赶往许昌,却因连年战乱、道路不通,直到过了三年才抵达。

从此,王朗便开始在曹操帐下效命,先是出任谏议大夫;魏国建立时,又担任了魏郡太守,成了曹魏重臣。

不过,始终让人不明白的是,这位嘴上一直把自己当作汉室大员的忠臣,怎么又如此轻而易举地答应去效命于曹魏呢?也怪不得在《三国演义》里面,王朗被诸葛亮给活活地骂死了呢!

文/撕文六爷;图/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杨修是曹操的军师,深得曹操的器重,曹操甚至把儿子曹植交与杨修辅佐。可建安219年,曹操以“漏泄言教,交关诸侯”8个字的罪名处死了杨修,杨修临死前却说:“我死得太晚了,我早就该死了!”。

 

 杨修出道就被推举为孝廉,很快就改任为郎中,后来又任承曹操丞相府的主簿,深的曹操重用。

 

 可是,他计算着曹操这个魏王,头有顽疾,总有一天会病逝的,他要找新的靠山,因此,杨修就提前做打算,依附上了曹操的儿子曹植。

 

 我们知道,曹操在诸子中,他最看好曹丕和曹植这哥俩。谁来做这个世子继承魏王这件事,他一直是很犹豫。

 

 有书记载,曹操对夫人卞氏说:“子桓(曹丕)、子建(曹植)之争在所难免,而子建过于孝悌,若子桓不退,子建他是难以下决心跟他争的。君子之争,必也射乎!我要让子建不足,要让他跟自己的兄弟狠下心来,也要让他拿出真本事来给孤看,给天下看”。他这是希望曹植和曹丕竞争的同时想看到曹植的真本领。

 

 杨修的确是卷入了夺嫡之争,但是他与当时热门人选曹丕和曹植,关系都是不远不近,谁也不敢得罪。杨修虽然支撑曹植,但不是死党,所以曹操不大可能因为立太子的问题而杀杨修。

 

 那么杨修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被曹操杀死了呢?难道曹操真的是妒忌杨修的才干吗?

 

 杨修这个人除了博学多才,还惯于揣测别人的心思。你揣测别人也就罢了,可你揣测帝王的心思那绝对是非常非常危险的。

 

 《世说新语》里面有这样的记载:杨修这个人非常聪明,他在曹操的手下做事,处理这些公文,觉得这种工作根本用不着他多少时间,他老溜出去玩儿。

 

 他溜出去玩儿,万一曹操写个条子来问什么事怎么办呢?他善于揣摩曹操的心思,先事先都算好了,他能算出来曹操今天会问什么问题。

 

 而且他能算出来曹操会问第一个问题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是什么,然后他按照这个设想事先把答案一一写好,一沓一沓地放在那一个地方。

 

 然后跟手下人说:“你记住,待会儿曹公来了问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把这张拿去;问第二个问题呢,你把这张拿去;问第三个问题呢,你把这张拿去......”。

交代完手下怎么做,然后自己就出去玩儿去了。

 

 他这样对付曹操,还居然都很成功。

 

 人算不如天算,结果有一天,他出去玩儿了,天刮起了大风,把他写的这个纸,吹得到处都是。

 

 他手下的人把它捡过来,次序乱了。

 

 当曹操问第一个问题时,杨修的手下把第三个答案交上去了;他问第二个问题,他手下把第一个答案交上去了。

 

 曹操是很讨厌别人的自作聪明的,更讨厌别人欺骗他。他一看这什么乱七八糟的,就把杨修叫过来问是怎么回事,杨修老实交代了事实经过。这时的曹操面对耍小聪明的杨修,就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了。

 

 竟敢糊弄他,这不找死嘛,曹操就此后,就这样开始讨厌杨修了。

 

 杨修虽然自恃才高,却情商太低。很可惜,他没看透曹操这一点儿,继续耍他的小聪明,继续踩雷......

 

公元217年到219年之间,曹操那时率军队攻打汉中,刘备没有把握取胜,拒不出兵。曹操见久攻不下,就有了撤军的打算。

 

 这时,有军卒来请示口令,曹操就下了两个字的口令--鸡肋。这军卒领了口令,也不懂是啥意思,立即执行,把它传达到了军中。

 

 当时,作为主簿的杨修,一听这口令,马上就收拾行李。为什么呢?他根据这“鸡肋”口令,就猜测到了曹操,现在已经把这次汉中进军,比喻成鸡肋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杨修不仅自己收拾行李,还撺掇着身边的士兵赶紧把行李收拾收拾,说:“赶紧去收拾,咱们马上要撤军了”。

 

 曹操这时候走出帐篷,一看士兵们乱纷纷的在收拾行李,一问才知道,是杨修把自己的想法等于给别人讲了出去。

 

 这时的曹操异常气愤,这还了得,揣测他的心思,泄露军机,造成军心混乱不说,自己的想法下属能猜到,这让曹操很没面子,由此事,他对杨修杀心顿起。

 

 这是军事行动啊,这个时候你耍什么小聪明。回去以后没多久,也就是在建安219年,曹操就以“泄漏言教,交关诸侯”这8字的罪名,下令把杨修处死了。杨修死时才45岁。

 

 “漏泄言教,交关诸侯”这8个字的罪名,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泄露国家机密罪、结党营私罪、谣言惑众罪。

 

 杨修临时之前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我也知道我是死得太晚了,我早就该死了!”。

 

 【乐安书斋】

但是,我不知道杨修明不明白他说自己为什么早就该死的原因呢?如果他也像《三国志》《后汉书》理解的那样,是因为和曹植关系密切,所以曹操要杀他,那算他还没想明白啊。

 

 杨修为什么会丧命?他犯了“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他虽然聪明,但只是小聪明。曹操的生性多疑、独裁者,一心要大权独揽,他没看透。他一次次挑战曹操的底线,自以为聪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关注我@乐安书斋,把历史长河的故事,细细说与你听。

#历史#

故事,话说东晋年间,南顿县有农夫张助,某日在田间种禾时,偶然见到一枚李子核,农户都怕有树木长在田里影响庄稼长势,张助却因为母亲爱吃李子的缘故,在田中专门挑选出一处位置,将这李子种下。

张助素有孝行,在老家中勤勉侍奉母亲,为人正直,没过多久便被举以孝廉,到别处当官去了,他家的禾地也渐渐荒废。

几年的功夫,此处田地早已被杂草覆盖,然而却孤零零长出一株李子树鹤立鸡群,村民张老汉有些疑惑,“张家这禾田里,怎么可能平白无故长出李子树?”

有好事者砸吧着嘴说道,“还不明白吗?这哪里是什么普通的李子树,分明就是一颗神树。”

“嗯?”张老汉疑惑发问,“何以见得?”

好事者分析道,“我观这李子树有三奇!无缘无故生长出来,这第一奇;李子树无人打理,又有杂草覆盖,每年却能长得枝繁叶茂,结果众多,这是第二奇;至于这第三奇嘛,你想想,张助被举为孝廉,难道真的只是因为他孝顺而已?我侍奉老母也挺不错的,怎么不把我也推举为孝廉?”

张老汉闻言瞪大了眼睛,“你是说,张助能被推举为孝廉,都是因为这神树的帮助?”

“正是!”好事者一拍大腿,“张家祖上向来没有什么根基,孝廉这样的美事怎么就能轮到他的头上?你想想,张助被举当年,不正是这李子生长之年?一定是张助不知为何受到神树的青睐,神树这才会在他家的地里扎下根,助他成为孝廉。”

李子神树的事情,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可是毕竟这神树没有在人前显露出什么惊人之举,所以多数人也不过对其将信将疑而已。

同乡有个叫王韩的人得了眼疾,虽是小病,但因无钱医治,眼疾总是不见好,某日心情烦闷之下,跌跌撞撞来到李子树下,被靠树干,向李子树说道,“如今人们都盛传说你有灵,是棵神树,并且愿意帮助良善之辈,我虽然没有过什么大的善举,但自问也从未有过什么大错,你若真的有灵,请帮忙治好我的眼睛,得了你的恩惠后,我定当会向世人宣扬你的神奇,让人都来祭祀你。”

话音刚落,忽然有一阵风吹过,李子树摇晃过后,两枚果子径直落在王韩怀中。王韩大喜过望,拿着果子向树拜了三拜后,心情激动的回家去了。

大概过了半个月左右,王韩的眼疾彻底康复,他认为这是那两枚李子的功效,是李子神树显灵,治好了自己的眼睛,于是在乡民中大肆宣扬,十分肯定那就是一棵神树,上可使人官运亨通,下可驱邪除病,神奇非常。

为了还愿,王韩甚至借钱去集市上买来猪头,专门在树前祭祀了一番。

王韩虽然穷困潦倒,但为人忠厚老实,平时说话还是比较有依据的,并不是信口开河之辈,再加上他的眼疾确实是吃过神树上的李子后才好的,一时间许多人相信那是棵神树,其上所结的果子,也在一夜之间被人摘光。

或许是李子真有什么神奇功效,也或许只是人们的心理作用,不少头疼发烧之人,都说吃下李子后症状有所缓解,人们于是更加敬畏神树,在其面前祭祀祈福的人渐渐多了起来,甚至还有人出钱,在神树面前修建案台,摆上果品酒肉长期供奉,树下香火渐盛,不少外乡人都听说了这里有棵了不得的神树,不顾舟车劳顿也要前来祭祀。

话说张助在外为官十年,对自己的生养之地也多有怀念,只是平时忙于公务,实在抽不出身来回家,此时老母亡故,为使老人落叶归根,这才回到家乡。

丧事办妥后,张助故地重游,来到当初他劳作耕种的田地,眼见一棵李子树上挂满了人们祈福用的红布,树下甚至还有香火贡品在案。

张助大为不解,正见有几人跪在树下虔诚祈祷着什么,于是走过去问道,“老乡,你们这个时候不去田间耕种,跑到这树下来是干什么?”

被问那人也不认得张助,只把他当作寻常的外乡人,便对他说道,“田里辛苦一辈子又如何,还不如多来向神树祈求祷告一番,若能得到神树的青睐,也如张助那般去做孝廉,不比田里劳苦一辈子强嘛。”

张助闻言眉头大皱,看了看周围还有不少白日做梦之人,忍不住又开口说道,“这不过就是一棵寻常的李子树,你们拜他不会有任何用处的。”

那人轻蔑一笑,开始滔滔不绝的给张助说起这李子神树的种种神奇,谁知张助听闻后不仅没有生起敬畏之心,反而寻来斧头,要当众砍伐了这棵树。

眼见有人要伐树,周围人自然不肯,事情越闹越大,不少老人也闻讯赶来,他们认得张助,都认为张助是靠着神树的帮助才被推举为孝廉,如今见到张助伐树都十分错愕。

张助开口说道,“这不过是棵平常的李子树而已,并不是什么无根而生的神树,乃是当年我亲手种下的,如今却因为它的存在,让诸多子弟荒废了家业,真是该伐!”

说完张助便不顾阻拦,刀劈斧砍起来,那被众人信仰的神树在被伐时,没有显露出半点神异之处,没一会儿就被砍断了。

这个故事出自晋代志怪小说《搜神记》,原名“张助种李”,略有改编。

这故事说起来也让人觉得可笑,一群人想着不劳而获,将希望都寄托在一棵李子树上,自己不思进取,妄想靠神树过上人上人的生活,落在旁观者的眼里,还是非常可笑的。

搜神记 国学典藏书

一张曹氏族谱,带你理清曹操家族的人物关系#曹操# #三国演义# #我要上微头条# #我要上头条#

曹操出生在宦官之家,父亲曹嵩是东汉宦官曹腾的养子。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是西汉丞相曹参之后;但有些史料记载,曹嵩原名夏侯嵩;根据当代DNA技术检测,曹操与曹姓族人的DNA几乎完全一致。

174年,20岁的曹操举孝廉为官,担任洛阳北部尉,负责京城的治安。曹操因执法严明得罪权贵,被调任顿丘(今河南省清丰县)令。后因族人犯罪,被连带免职。

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征召为议郎。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辅助皇甫嵩等人大破黄巾军,曹操因功升为济南相。曹操厌倦了当时黑暗的官场,便托病回乡。

188年,曹操又被汉灵帝任命为典军校尉。次年,董卓篡权,曹操回乡征召兵马勤王。曹操、袁术等人推举袁绍为盟主,合兵击败董卓大军。不久,盟军内部发生摩擦,联盟解散。

曹操回乡后,先率军击败青州的黄巾军,组建能征善战的青州兵,从此开启争霸之路。曹操接连战胜袁术、陶谦、吕布、张绣、袁绍、马超等人,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与蜀汉的刘备、东吴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216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次年,汉献帝又赐曹操六驾特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终年66岁,谥号武王。同年,曹操之子曹丕取代汉献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四大名著》少儿版

本文qq三国推举孝廉,qq三国推举孝廉活跃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