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宿舍楼南北朝向,朝南宿舍美食简单好吃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有很多年,一听到《星》,...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宿舍楼南北朝向,朝南宿舍美食简单好吃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很多年,一听到《星》,总会下意识地感觉双脚冰凉,眼前,也总会出现同一幅场景:80年代空寂的大学宿舍,朝南却遮住了日光的玻璃窗;乌糟糟的天蓝色窗帘微微翕动,外面,是呜呜咽咽的北风。

像在铅灰的水泥墙上放映的幻灯片一样,这些画面古旧斑驳,却清晰可辨。它们或重叠旋转,或交织勾连,若单独剪出来,每一帧又都是可以独立成章的木版画,形销骨立、却气血暗涌,像属于青春记忆的绝版插图。

那时候我读大一。高三时因为偶然看到的一个电视剧,我决绝地放弃了多年来热爱向往,学起来也轻松快乐的语言类专业,不顾老师和家长的劝阻,任性地选择了“听上去就很洋气”的管理。

在高考志愿表正式提交的那一刻,我并不知道管理专业里会有绕不开的高等数学,而数学对我来说,是无论如何都接不长的短板。它像一个劫,一直在我的学生生涯里阴魂不散。

就这样,一时兴起而草率填报的热门专业成了我的噩梦,我在时髦的学校里内心落差巨大,终日浑浑噩噩,又坐卧不宁。

同宿舍的同学都去上课了,我歪在窄小的书桌上听歌,程琳的一首《星》听得不舍昼夜,银灰色索尼随身听的倒带键用到凸起。

“踏过荆棘苦中找到安静,踏过荒野我双脚是泥泞,满天星光我不怕狂风,满心是期望过黑暗是黎明。”——除了旋律好听,也有深深的共鸣,觉得歌词里的情境也一如我的心境:漆黑、迷茫、孤单、冰冷。

可是听到副歌部分“带着热情,我要找理想理想是和平,寻梦而去,哪怕走崎岖险径”,又依稀觉得未来应该还有转机,日子,也还能撑下去。

当年还没什么著作权意识,所以并没有留意这世上还有一个人,叫谷村新司——盒式录音带窄窄的版权页上,歌词和作者的名字都被压缩得粟米一样纤细渺小,“谷村新司”这几个字即使看到了也是浮皮潦草,远不及对翻唱者的名字走心。

光阴荏苒,等知道他时,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年。这期间我毕业,工作,结婚,生女……一路寻寻觅觅,渐渐知道了世上的每一种苦乐,都有它自己含而不露的价格。

这里面的得失成败虽不好说,也总算是过了自己想要的日子。那些靠在暖气片上还觉得冰凉彻骨的青春岁月,一去不返,那首《星》,也因为磁带的丢失与我失散,跟旧爱一样恍如一梦。

直到2010年在上海世博中心,看满头银发的谷村新司安静地站在恢弘壮观的舞台上,听那首久盛不衰的《星》再度唱响,心底无尽的回忆像沉睡的雏鸟次第苏醒,又像电子特效的点点春芽,转眼郁郁葱葱。

在灯光舞美打造的璀璨星斗与浩瀚星河中,我仿佛第一次那样身临其境般真切而具体地感受到了宇宙面前自己的渺小,也有脱出蝉蜕一样如释重负的庆幸与欣慰:那么多难捱的寒苦,都过去了。

从那以后,这首《星》又重新回到我的睡前歌单里。现在再听,只是觉得优美——旋律、唱腔、吐字、配器,还有谷村新司那宠辱不惊、平和温暖的笑容。

想起上海世博那晚,辽远深邃的宝蓝色星空布景,感觉以往的伤春悲秋,未免有点矫情——得失悲喜,原本就像日月星辰一样由来已久,也理所应当,经得多了,看得久了,逐渐稀松平常。

#经典歌曲忆当年# #人生的舞台上#

华侨大学,宿舍条件

 

一、宿舍条件

 

华侨大学住宿条件优越:公寓配独立卫浴、普通宿舍设有公共卫生间;宿舍单向排布,坐北朝南,采光好;部分楼栋配有独立自习室,学习方便;宿舍皆配备空调,免费供应开水;宿舍24小时不断网、不断电。

 

学生公寓6人间870元/年.人,4人间1300元/年.人;泉州校区普通宿舍6人间570元/年.人。如有变动,按新的标准执行。

 

二、本校学生对宿舍评价

 

1、宿舍十一点熄灯,节假双休日顺延半小时。熄灯后不断电、不断水,不断网,而且同一账号可在89个国家和地区使用。普通宿舍配备独立浴室、楼栋洗衣机;学生公寓可以个人购买洗衣机。在华大,住宿干净、卫生、方便通通不是问题。

 

2、华大的确很好,而且宿舍很棒,环境也特别漂亮

 

3、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的住宿环境挺好的,高于多数院校的住宿条件

 

4、现在只有泉州校区有一部分是四人间了,大部分是六人间,虽说是六人间,但是还是挺宽敞的,卫浴分离阳台独卫电视空调网络饮水机热水器一应俱全,上哪找这么好的条件,还不断网不断电。

 

5、六人间比较小 四人间好很多了 六人间只有两个桌子 空间比较少 建议早点去。

 

6、厦门校区六人间有两张上床下桌两张上下铺。

 

7、宿舍进出都要刷校园卡。

 

8、宿舍很好呀,女生宿舍有一栋4改6了,四人间还是有的,上床下桌。

 

资料来自-大学生必备网。

前几天,粗略介绍了川沙乔港路的由来,今天就给大家说说乔港路69号的百年老宅——朱氏宅。

朱氏宅建于1920年,宅主是一位杂货店老板,叫朱耕山。据说此人头脑灵活,会做生意,在当时的黄楼镇上,开了一家名为“朱祥泰”的杂货铺子。因为所售货物样样俱全且紧跟潮流,再加上营销手段高超,非常受当地居民的欢迎,故生意一直红火,赚钱不少。多年之后,朱耕山终于有了一大笔可观的买地造房的钱款。

他就来到川沙城里,买下了如今乔港路69号的这片土地,请人设计建造了这栋大宅,占地面积236平米,建筑面积472平米。

但是,据说朱老板住在宅子里的时间不太长。到了解放后,国家进行房改,他的房子产权收为国有,曾经一度成为川沙农业银行的职工宿舍。后来挂牌成为文保单位,并在2014年由国家出资进行了全面修葺。

朱氏宅坐北朝南,穿斗式砖木结构,建有两层,是标准的石库门三合院。正房5开间,进深6.5米左右。东西建有厢房。一层水泥铺地,二层皆为实木地板。总体来说:此建筑形体规整、外观简洁、比例匀称。

老宅南北都有仪门。乔港路面北仪门上书写“德懋珩璜”四个字。“德懋”意为在德行操守上努力提升。“珩璜”则是古人身上的玉质杂佩,走动起来撞击有声响。那么这四个字大致意思就是:勤勉提升德行修养而获得了响亮的名声。而南面仪门则题为“具庆长春”,这个意思浅显,就不解释了。

现如今,修葺一新的朱氏宅已成为浦东书画院的所在地,成为广大书画工作者及爱好者学习、交流、创作、展示的极佳平台,朱氏宅亦由此增添了文化传播作用。

#太原生活记录# #湖广路# #家住四合院# 消失于1990年代末的太原市湖广路,仅长百余、宽四米左右。东西走向,东通典膳所,西接上肖墙。路边有三座小院和红星电影院。小院为清一色清代、民国风格建筑,人称“小四合院”。我儿时是在2号院度过的,住了8年。

   

湖广路,清代建湖广(两湖两广)会馆于此,故名。大约两百年前,湖南、湖北两省旅晋人士创建起同乡会馆,主要用于乡人寄寓、方便买卖、聚会联谊等。当时以商人为主的外省人在太原有大小百余座同乡会馆,而湖广会馆即其中之一。我出生时,曾经的湖广会馆已成了几代人赖以居住的场所。当时湖广路西口对面的院墙上,还有砖刻“湖广会馆”字样。曾经的2号院内前前后后有七八户人家居住,这里已经成为省中医学校的职工宿舍了。每户人家大约有四五口,分处大院四周,各住一至三间房间不等。

   

比不得大中型四合院那么阔气,这种小四合院没有二门、后院和后罩房以及游廊等,只有一个院落和四面房屋。整个大院大概700多平米,中轴线上,正面为坐北朝南的上房,两侧为厢房。与上房相对的是下房,叫做倒座房。倒座房的右隅为茅厕,左隅为院门。左厢房的山墙与院门正对着的是照壁。走进院门,整个院子便一览无余。我家住在西房,面积大概有70平米左右,两室一厅,窗户宽大面朝东,日照充足。中间是客房,连接着南北两间卧房。灶台在门外的北侧。夏天烧火做饭在院子里,燃料是煤糕。每到秋天家家户户都会打煤糕,一排排摆着煞是好看,晾干后摞在自家屋檐下。

院子里干净整洁,邻里关系融洽和睦。低头不见抬头见,下班回来常互相串门聊天,太原话叫“倒歇倒歇”。特别是在夏天,大伙儿拿着凳子,摆开桌子,嗑着瓜子,吃着点心,喝着乾和祥茉莉花茶水,围坐在院子中间,从柴米油盐到国家大事无所不谈。那时候生活俭朴单调,人心也比较单纯。伙伴与同学经常到院子里玩,一起写作业、拍洋片、弹蛋蛋、看小人书、吹琉璃圪崩等。鲁迅小说《闰土》中描写抓麻雀的场景,我们也干过。“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等着麻雀钻进来。现在的孩子们基本体会不到那种乐趣。

   

我曾不止一次梦见小院的模样,那门口的小狮子见证着历史的变迁,那斑驳的院门诉说着世间的沧桑。忘不了小伙伴们的嬉戏打闹,忘不了邻里之间的欢声笑语,忘不了院里的风花雪月,忘不了院外的走街串巷。这份情怀,这种感受,怕只有在四合院中才能获得。

  

1988年我小学毕业,跟着家人离开这座小院。1990年代末这三座小院和电影院随着湖广路的消失而永远消失。童年回忆里最重要的承载物破碎了。我骑着单车去寻找儿时的美好,但现在再也找不到了。湖广路2号院收藏着我的童年美好,永驻着我的片片思念。走过一条条街巷,看到四合院时我总要停下来看看,因为那仿佛就是我曾经住过的小院。

   

随着城市改造的加快,许多旧建筑消失了。好好保护存留甚少的四合院吧,那里不光留存着过去的建筑和回忆,还有那割不断的文化和感情。

讲述/温亚军

来源/太原记忆公众号

1973年,钱钟书的女儿被邻居扇了一巴掌,母亲杨绛看到女儿被欺负赶忙冲过去,谁知被邻居夫妻按在地上,提起来,又摔下,最后狠狠扔到一堆木架子上。

钱钟书听到动静,抄起一块木板就冲了出去,狠狠往男人的头上砸下去。

那一年,杨绛62岁,钱钟书63岁。

1962年8月下旬,钱钟书、杨绛以及女儿钱瑗一家三口,搬入中国科学院宿舍。

房间四个,朝南三间,中间是客厅,一家人住在四居室内,摆上沙发、钢琴等物,闹中取静,距工作单位又不远,论条件,应该说在当时是很好的了。

然而好景不长,1969年5月,钱氏夫妇被打成“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劳动改造,不发工资,生活遭遇巨变。

不仅如此,就连房子也被分掉一半。于是,他们打算让出西尽头的两间卧房,留下面积略大一些的客厅和套间自己住。

不久,另一家人便搬进来了。住进来的是钱氏夫妇的同事濮良沛一家。

濮良沛,1931年生,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入文学研究所,专治新文学,笔名为林非。

妻子赵翔凤,北京人,与钱氏夫妇的女儿钱瑗同龄,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钱瑗外语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赵翔凤中文系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广播学院。

  

据杨绛讲,濮家初来乍到,钱氏夫妇主动“睦邻”,特别是杨绛,打小就接受父母“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美德教育,“两家从没有发生任何争吵”。

  

半年后,1969年11月中旬,钱钟书下放河南罗山干校。濮氏夫妇也先后下干校。

1970年7月,杨绛下放干校前夕,钱瑗的丈夫王德一因“五·一六”案含冤悬梁自尽,而钱瑗则未下干校。

  

1972年3月,钱氏夫妇由干校回到北京家中,濮良沛等人则留在干校。7月,濮良沛随同全体学部下放人员回到北京。

冲突爆发于1973年12月2日,星期天。

  

据杨绛回忆,那天钱家花钱雇请女工陈某来洗衣。赵翔凤也要陈某免费为自己洗,并且还要先为自己洗。

钱瑗不同意,赵扬着脸对钱瑗说:“你不是好人!”还讽刺她是个寡妇,随手就打她一耳光。

杨绛看到女儿受了欺负,立即冲上去还手。这时赵翔凤的丈夫也闻声出来加入了战局。

杨绛在书中写道:

 

“这时两男女抓住我的肩膀和衣领,把我按下地又提起来,又摔下,又提起,又摔下。

我跌摔得晕头晕脑,自知力弱不胜,就捉住嘴边的一个指头,按入口内,咬一口,然后知道那东西相当硬,我咬不动就松口放走了。”

钱钟书听到了撕扯中木架倒地的声音,出门查看,眼见妻子女儿受欺负,举起一块木板对着在场唯一男性就打了下去。

幸亏对方及时举臂招架,板子只落在胳臂肘上。如打中要害,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此时赵翔凤见丈夫挨打,也抓了手边的工具要打人,杨绛这才拉住钱钟书,跑回家并锁上房门。

杨绛又说,当时她锁上门,濮氏夫妇在门外用粗木棍狠狠打门。这时,钱瑗带着居委会主任刘大妈来了。

杨绛开门,刘大妈进来问明究竟,然后又到濮家去问,并批评了他们。

一番疾风暴雨就此消停。

 

“锺书余怒未息。我说,‘幸亏我身体轻,没伤筋动骨,算了。’锺书用手一抹说:‘这事不再说了!’他感叹说,和什么等人住一起,就会堕落到同一水平。”

事后,钱氏夫妇向领导汇报,然而邻居夫妇已各处都告过状了,而且满处宣传“地主打了贫农”,他们还到医院开了一张验伤证明。

  

杨绛书中写道“我们听到传言,他们说,这次便宜了我们,下星期日要下毒手,着实打我们一顿”。

  

于是钱氏一家三口“逃”出居室,暂住钱瑗所在北师大一间宿舍。

后来杨绛回忆,她从来没有想过一向温文尔雅的丈夫会这么豪气,要知道丈夫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架,这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

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终于远离了这样的恶邻,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在钱瑗58岁的时候,她得了脊椎癌,那个时候钱钟书也卧病在床,一家三口只有杨绛身体还算健康,她来回奔波,用心照顾着父女两人。

但是钱瑗最终没有经受住病魔的折磨,不甘心地闭上了眼睛。

杨绛和钱钟书痛苦无比,但是日子总归还得继续。

一年之后钱钟书也因病去世,幸福的一家三口就只留下了杨绛一人。

杨绛先生曾说: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面对挚亲都纷纷离去,对于杨绛先生来说这个打击无疑是致命的,虽然很痛心,但她却安然平淡地面对。

她曾写道:”岁月静好是片刻,一地鸡毛是日常,即使世界偶尔薄凉,内心也要繁花似锦。”

南京的房子不好出租了吗?近88平的南京河西中部房子一套,是中间楼层步梯房,靠近地铁口,附近还有不少中小学名校,两房朝南,30平大厅朝北,厨卫空调冰洗设施齐全,全屋实木地板。这样一套房子,我报价要4600一月的租金,挂出去一个月了,想找居家租客,就没有遇到一户坐下来谈价格的。现在陆陆续续来看房的都是想做员工宿舍的,因为之前另一套小房子做过宿舍三年,收房时惨不忍睹,严重影响后续使用,那套的装修很简单,我不心疼,也就罢了。这次我不想重蹈覆辙了,就想找个正常居家的租客,怎么这么难。难道现在南京租赁市场也不景气了吗。

我与太原七十年

(三)三圣庵28号

从坡子街搬到三圣庵,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坡子街是僻静,三圣庵是热闹。

就拿院子说吧,坡子街9号隐在凹进去的小圪拉拉里,而三圣庵28号却雄居三圣庵三岔口中央。坡子街的院窄小,只有几间南北房,而三圣庵则宽门大院。长长的院子里,东西房两溜相呼应。北边六间正房,两个一间房居中,两旁各有一户两间面积大的房分列在东西房山墙的半明半暗处。大院的南靣高地上还有一间南房(或叫东房也行)。再说街门,坡子街的门开在西南,按旧风水说不好。三圣庵街门开在东南方向,且是坐北朝南。门的东墙柱上挂着一个单位式的牌子,白漆底色黑漆字:太原邮电局二十X宿舍(记不大清是了,好像是26)。我从3岁多一直到快10岁才搬走,所以很多邻居至今老的能叫上名字,小的还有来往。好几个年龄相差不大的男小子们玩捉迷藏,玩打仗,煽洋片,煽元宝,跌杏核核(音:国),打弹弓。那时没什么课外作业,下了学就是疯玩。

男孩子的头叫三小,大名杨文定。五台人,她妈我们叫杨太太,三小他二哥在北京上过大学,后来据说因失恋神经了而被迫退学。成天拉个帘帘在单人床上看书,不说话更不出门。三小聪慧活泼,号召力大,特别是他买下几张印着各种彩色戏剧人物的厚纸,绞下来,按说明组装成头和手能拉动的各个小人人。用大凳子做舞台,用小板凳放上去当台口,钉上两图钉,拴上线拉直,吊上两块小手绢就是幕布。更令我们叫绝的是他用线绳绳一拉,幕能开能合。再把纸人人当木偶演,还连比划连唱,像正式唱戏一样。他是真有才华,后来当了某中学学校的校长。

三圣庵院里的童趣至今未忘。那时虽然条件差点,可快乐和幸福感不比现在的娃娃们少。小伙伴们还曾合影留念,至今还能想起照相时的容貌,可惜这张相片弄丢了。

这才是你个人的主观解读。不要求我自己一定要朝南,但是为何,整个系没有一个上海同学寝室是朝南?第二,有些系做到了2年北2年南的对换,我们系就没有。此外,就业上,所以对口单位的信息应该公布。为什只是暗暗里通知了外地的同学?厚此薄彼?为什么同样的成绩,最后的优秀学生评选都是外地同学?就是因为这个可以加分留沪吗?那么还评选什么?为了帮助外地同学留沪,故意刻薄上海同学。把所有的名誉、就业优惠、住房照顾,全部给了外地同学。这样公平吗?上海同学虽然在上海有家庭,但是也希望可以争取好的机会,更宽广的道路,更多的荣誉。我感觉,在大学阶段,虽然上海的很多大学用的是上海市财政支出,但是在对待学生方面,政策、名额,明显是为外地同学服务。上海市居民缴纳的税收,并未有对应的回报。

雪碧喝可乐

在非北京的大学里碰到北京学生——正常。在非上海的大学里碰到一个上海学生——稀有。很多上海人宁可上本地的二流大学,也不去外地的一流大学,到底为啥?

本文宿舍楼南北朝向,朝南宿舍美食简单好吃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