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听有的人课堂教学有感
来源:
2021-06-23 13:02:19
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为你启开几扇窗 ——听《有的人》课堂教学有感 每一次看见我们工作室群里发布消息说“本周要听课”,心里总是会莫名的激动,排除万难都要赶到听课现场,因为的每一次听课都能让人颇受启发、获益良多,请允许我夸张一点“唤醒心灵、感受美好、树立理想”! 今天因为送学生去二十四中比赛演讲,来到教室时已迟到,透过窗子赫然看见晓炜老师站在讲台,呦,磁力魔性男声的晓炜老师亲自执教,今天的课有点儿“高大上”哦。 今天他给学生上《有的人》,这是去年市级学科带头人考核的课题之一,是一课看似简单却不容易上好的课,且看晓炜老师如何教学。 “以读促教”,这是“诗歌教学”最好的教学方式,他没有纠结诗中的“生与死”而是环环相扣地教导学生如何理解文本、如何朗读。“第二节怎么读?哪些字词需要重读?这两种人的口气是什么?‘骑’字和‘俯’字怎么读?……”晓炜老师的课不花哨、不繁复,甚至都没有把自己最有魅力的声音“朗诵”出来,只是让学生理解、朗诵;朗诵、理解! 课后杨琼老师点评很到位,她说“晓炜老师用诵读推进教学,再用诵读效果来检验教学效果。”可不是,我们对于诗歌的教学,最终的结果就是能让孩子“有感情地朗读”!情从何来?不是靠简单地划分节奏、不是靠老师让标注几个重音、更不是靠老师把作者的思想情感强塞给学生,让学生感同身受。而是要通过朗读、理解、再朗读、再理解,最终结合学生自己的感受完整地读出“我的理解、我的感悟”。 让我们听一听:学生读“骑在人民头上的”,既高傲又威风;“俯下身子做牛马的”,是多么谦卑又憨厚;他们能读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的不屑和蔑视,他们也能读出“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哀婉和敬佩。这些足以让学生在一节现代诗歌朗诵的语文课上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晓炜老师教学的第二个“至高点”是让学生思考“作者臧克家对于对比的两种人有没有直接地表示他的态度,从文中哪些字词可以看出?”这个提问承接了上半段朗诵后学生对两种人的初步认识,又开启了下半段进一步加深理解诗歌主旨的研读文本,真是妙!其实这首诗所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可以说学生轻而易举就能看出,但是关键在于这些结构相似的句子里,作者的爱恨潜藏在哪些字词句里?“摔垮”、“记住”、“烂”、“抬举得很高很高”……作者对于两种人不同的活法给予了不同的结局,字字句句里都流露着他或敬佩或憎恶的情感。分析越到位、体会越深刻,越能让学生明白如何用具体的形象承载抽象的情感或是犀利的评论。应该说,这个设计点是相当独到的。 下课铃响,晓炜落座,师傅起立,接过粉笔,大步流星走上讲台做准备。我的天,第二节课居然是师傅同课异构《有的人》。今天的惊喜实在太多了,但更多的应该是感动——晓炜和师傅都有很多繁重的工作,但是为了工作室,为了大家,他们两人勇挑重担、积极备课、精心上课,想为所有热爱语文的老师启开几扇窗。 师傅一如既往地温润开场、循循善诱。(其实师傅平时评课、讲座总是激情四射的,上课时却会更深沉和温婉些)“同学们,今天是我们第二次聚在一起上课,上次我们上《我与地坛》,你们比高中的同学表现还棒,今天我们上《有的人》,希望大家仍是积极表现。那你们先来谈谈这首小诗和那篇散文《我与地坛》,你有什么看法?”学生上课,最需要的就是鼓励,除了鼓励,老师的设问一定要切合他们的认知高度,问题提得太浅,齐答是与否是没有意义的;问得太高,学生够不着,就根本不敢举手,也没有意义。师傅这个开场问,调节了气氛、激励了学生、很好地为学生启开了一扇窗,他们纷纷从窗子后面探出可爱的面容,争先恐后地要进来看看今天学什么。一瞬间,师傅和“肖特”都太擅长“把生活与课堂紧密联系起来”的“巧牵妙引”跃然我们心中。 学生们举手很踊跃,发言也很精彩。“这首诗太简单,一眼就能看穿!”“《我与地坛》里作者的经历太曲折,离我们很远,这首诗和我们更有共鸣,蕴含着人生哲理。”“这首诗我更喜欢,是鲁迅先生精神的发扬(教师订正为传承)”“作者鞭笞了那些只为自己活的人”“这首诗的作者像是站在历史的后面看着一切发生”……一句句独到的见解,让我们听课的老师不禁感慨这些学生还真有思想,而他们愿意表露他们的思想看法,正是因为面前这位和蔼耐心的女老师消除了他们的陌生感、紧张感。课堂讲究的是生成,并不是每个学生一开口就是精确又优美的表达,当他们有灵动的思想却不能很好地表述时,恰恰需要老师耐心地教导和点拨。师傅没有为了赶进度而催促学生、打断学生,她是实实际际地在教他们“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也是她一直对我们强调“高中语文老师希望初中老师在语文课上能教会学生的基本技能。” 接下来默读课文,感受一下这首诗歌传递给你的是什么样的情感,注意单元提示里称之为“人生体验”。仍然是学生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仍然是理解之后自己读出这种情感。(现代诗歌教学的本质真的是“以读促教”,师傅和晓炜深谙此道。) 这班睿智的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臧克家先生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情感。借助“骑在人民头上”、“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人民把他摔垮”、“人民永远记住他”等对比强烈的诗句,师傅耐耐心心引导他们想象画面,并读出不同的情感表达。有点小遗憾,尽管老师的点拨已到位,但是起来朗读的几个男生仍然没有把“骑在人民头上”的作威作福状读出感觉来。也许是他们面对黑压压的听课老师难免紧张,也许是纯真的他们真的不能理解骑在人民头上的感觉到底是什么,所以他们读得不算好。我的思维越过紧张的课堂,以旁听者的心态审视这个环节,其实此时只用让学生们互相讨论、互相加工,推举出他们当中最有表现力的同学来给大家示范,也许就能解决面前的这个“瓶颈”环节。 师傅想到了另一个解决办法,全班来读,对应两种人不同的“态度和结局”来跳读章节,来感受这种对比鲜明的情感表达。师傅只读“有的人”,学生们演绎不同的两种人,这次读得有模有样,群众的力量毕竟大于个体的力量,而多种形式的朗读也可以不断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认识。比较追求“完美”的我又想到,此时老师领颂的“有的人”三个字,虽简简单单,也可以把两种不同的“有的人”读出更鲜明的对比来,这样师生就能够共同体会、共同徜徉。 层层递进,二次朗读过后,师傅追问,“这首诗到底写了几种人?”“其实从文中的很多细节是可以看出在纪念鲁迅先生的,但是为什么不直接说鲁迅怎样,而要用‘有的人’?” 整个课堂由此提升到思考文本的深层含义,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正好启开他们挑战自我思考高度的大门。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的也是在阻塞中的启发和点拨,即要有思考的高度指引、要有思维提升的“刺激”!很智慧的学生发现了本文除了塑造很对立的两种人之外,还有作者本身也出现在其中,也有作者自己站在群众、站在写作者角度的情感表达。启迪学生打破常规思维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这是当前素质教育最提倡的,也是语文课堂应该培养学生形成具独特个性思考能力的目标技能。 最后,师傅带领学生整理了这首哲理诗中的“理”,整理了“怎样读诗”,并用一句有哲理的话结束课程——“每一次与经典的相逢,都是自己的一次成长!” 听完师傅和晓炜老师的课,不由自主想起我们工作室里吴轶娜老师结婚当天和新郎一起演唱的《慢火车》,歌词里所传递的理念不仅对于爱情,对于语文教学也如此,“慢火车火车慢,爱(语文教学)就像一座高高的山,要想爬过要有耐心不简单;慢火车 火车慢,倾听你最温柔的呼唤,有你(们)真心的相伴!”今天的两节课,用杨琼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放慢节奏、等待学生成长”于我的感悟就是“静心引领和陪伴,成就学生成长!” 当然,师傅让我们客观地为这两节课提出意见和建议,因为她和晓炜上课首先是为了我们大家的成长。那我也来妄言几句:其一,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耐心引导学生理解朗诵本没有错,但毕竟耗时太多,因此两堂课的主脉络虽然很清晰,但是课堂容量不够大。倘若能挤出一些时间,在诗歌主题的思想上再挖掘一些,学生收获应该会更多。例如晓炜老师曾经提到过,“苏教版语文教材,课后作业是个宝”,但是师傅和晓炜都没有注意到课后作业第三题就有泰戈尔的同类诗《某人》,可以引导学生做比较阅读,以此来拓展思维、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其二,因为这首诗歌内容比较简单,但对比的艺术手法很容易掌握,我们是否可以“读写结合、讲练结合”,让学生拿起笔来写写我们身边对比鲜明的“有的人”;其三,“以读促教”的诗歌教学,还有一个硬性指标是“熟读成诵”(课后作业也有“背诵课文”的要求),即通过教学让学生从不理解到理解、从认字读到有感情地读、从不断朗诵到熟练背诵。因此,如果课堂上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轻松背诵,也可以作为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 再次谢谢师傅和晓炜的“倾情献课”,您们,为我们、为学生都启开了几扇语文之窗,可以倾听内心、审视课堂、启发思想,也可以看见更美、更好的自己!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