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本教学设计收录在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师参考用书中 《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十多首古代诗歌,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学习,已经基本养成了预习的习惯。 因此,规定这样的课堂教学起点是可能达到的:学生课前完成背诵五首词曲的任务。力求尽量弄懂诗句的含义,将没有弄懂的作为课堂学习的重点。 课前印发关于元曲的有关知识以及诗人的简要情况,要求学生阅读,进一步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初步了解元曲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1.积累五首词曲中名句。 2.通过反复诵读弄清楚五首词曲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五首词曲的韵味。 2.弄清楚五首词曲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探究名句的丰富意蕴。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检查预习情况:抽查背诵情况,全班背诵五首词曲。 2.请学生指出五首词曲的名句,并询问最喜欢哪一句,并追问为什么喜欢。 学生能指出名句,也能明确自己最喜欢哪一句,但对为什么喜欢不能说的很清楚。这便成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二、课文学习 1.学生“最喜欢的”名句不尽相同,也不能马上说出“最喜欢”的原因,那么这节课就重点探究“最喜欢”的原因,下课时看看这种选择是否有变化,看看是否找到了原因。 明确:这个问题是这节课的总纲领,其实质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探索名句的艺术魅力。借助课前引发的相关资料,可以对五首词曲做如下的分类: 从诗人的生命与作品的关系划分,李煜与张养浩分为一组。理由是:李煜因写了《虞美人》而被毒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因为赈济灾民有所感而写的,又因为赈济灾民劳累致死。 从抒情主人公的角度划分,温庭筠是与众不同的。理由是:他的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不是他自己,而是一名女子,他是模拟女子的口吻写的。其他四首的抒情主人公都是自己,都是写自己的经历与感受。 从体裁上划分,温庭筠、李煜、晏殊为一组,马致远和张养浩为一组。理由是:前者是词,后者是曲。词曲有差别。 以上只是为对比阅读提供一个由头,还可以有多种分类,可以结合文学常识和作者情况处理。 2.结合“思考与讨论”第一题学习《望江南》。 明确:见“思考与讨论”第一题参考答案。 3.结合“思考与讨论”第二题学习《虞美人》。 明确:见“思考与讨论”第二题参考答案。 4.结合“思考与讨论”第三题学习《虞美人》。 明确:见“思考与讨论”第三题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 一、课文学习 1.有人把《天净沙·秋思》做了翻译,请同学们评价翻译的如何。 枯藤绕着老树, 老树上落着黄昏归窠的乌鸦, 小桥下那潺潺的流水呀, 旁边也坐落着一户农家, 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又起 只有,离乡的游子骑着瘦马。 夕阳,此刻就要西下, 思乡,思乡的人儿呀, 还浪迹在——天涯。 明确:译诗抓住了每句的关键点。 “枯藤老树昏鸦”一句,虽然写了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景物,每个景物的构词都是偏正关系:枯——藤,老——树、昏——鸦,枯、老、昏修饰藤、树、鸦,使得原本客观自然的景物染上了主观的色彩,正如王国维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三个染上了主观色彩的景物又不是并列摆放的,而是环环相扣、重点突出的,枯藤是缠绕在老树上的,昏鸦也是落在老树上,老树是一个支撑点,但是落在老树上的昏鸦才是情绪的落脚点,因为枯藤和老树都是静态的,而昏鸦时而静态时而动态地点缀在那里,偶尔的聒噪让画面顿时生出凄凉和无奈,满怀的愁绪都笼罩在那难听的聒噪声中了。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同上句相同,虽然也写了小桥、流水、人家三个景物,每个景物的构词都是偏正关系:小——桥、流——水、人——家,但与上一句自然景物比较,这三个景物主要是人为的东西,因为有流水,才在流水上修建了小桥,因为修了小桥,小桥边才有一户人家。重点是落在人家上的。对于浪迹天涯的人,有什么能比看到了人家更引起思乡的情绪呢?人家总是逐水而居的,为了方便,就要在水上架设小桥的。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符合农耕社会的基本生存状态。人家不能过多,那样画面感要折损许多,有一户人家就足够点染当时的心境了。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同上两句相同,虽然也写了古道、西风、瘦马三个景物,每个景物的构词都是偏正关系:古——道、西——风、瘦——马,与上一句的景物描写不同,有人认为有自然的景物,其中古道是人为的,但有了较长的历史,所以称为“古”,这也暗示了这道路上千百年来不断重复上演着眼前的一幕,使得当下的境况有了上溯的纵深感。西风是自然的景物,却只能感受,不能描画;刮起西风的时候自然是秋季,这就照应了题目“秋思”,而西风自然要扬弃古道上的灰尘,使画面迷蒙着一层昏暗的色调。古道上扬着西风,在古道上,西风中,一匹瘦马踽踽而行,表面看重点虽然在这匹瘦马,却是要写骑在瘦马上也如同瘦马一般消瘦的骑马人的。长期的羁旅,马都羸瘦了,马且如此,人何以堪?但是,这里并不写人,而是留着在最后点题,只是读者的思绪自然会联想到骑马的人而已。这里的妙处真是不可尽言。 “夕阳西下”一句,最是传神,和前三句相比,至此才出现一个动词。在旷野的古道上,在小桥流水的人家傍边,从远古就一直这样吹着的西方,此刻又吹起。此刻,那一抹血色的夕阳,冉冉西下。要是回顾一下整首小令的色彩就会发现,枯藤、老树是枯黄灰暗的,昏鸦是黑色的;小桥是木制的,自然也已成黑的色彩了,秋天的流水是澄澈的,这里重在写其声而非色彩,人家或许是茅舍吧,也不会有青砖红瓦那样的鲜亮。一切都是昏暗的,缺少一点亮色,使的悲情充溢,令人压抑欲死。就在此时,那一抹血色的夕阳,缓缓落下,因为缓缓,所以还有一段可以目睹的时辰,让那血色上能挂在天边,照亮这灰暗的画面。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呼之欲出地点出了这画面中的灵魂。这一位断肠人,为名为利还是为情?此时,作为断肠人,一切并不重要了,只要是浪迹天涯的断肠人,一怀愁绪没有分别。 区区28字,着墨不多,却洗练传神,浑然天成。而其中最为显著的标的,就是那一抹血色的夕阳。译诗正是抓住了曲子的核心。 2.在本课的五首词曲中,《山坡羊·潼关怀古》与众不同的是什么?怎样理解这种不同? 明确:这是从作品的主题的角度深入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望江南》是那人模拟女人写的闺怨,系展示“小我”的精品;《虞美人》虽然写故国之死,却是亡国之君的顾影自怜;《浣溪沙》更是写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无关家国;《天净沙·秋思》写浪迹天涯的游子的故乡之思。总之,写的都是“一己之私”。而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则不然,他抒发的有志于国、关心民生的慷慨之志。从他的生平可以知道,他仗义耿直,敢于指斥时弊,所以他的怀古十分独特。雄壮、巍峨的高山,汹涌澎湃的河水,映入他的眼帘;富于历史厚重感的西都,进入他的脑海。这些都高度抽象为历史兴亡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高山大河入慷慨之士的胸怀,吐出的一股浩然气,是对民生的悲悯。这样的胸怀和胆气,是其他几首词曲所不及的,而艺术上的造诣也丝毫不逊色。 二、作业 有人把本课的五首词曲用诙谐的方式做了如下的概括: 最失意的女子,独倚望江楼; 最悠闲的男子,独徘徊; 最憋屈的皇帝,在小楼; 最落魄的游子,在天涯; 最忧民的词人,百姓苦。 你对此有何感想?请试着也概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