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初探
摘要: 利用好《几何画板》,就好比多了一个“数学实验室”,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利用好《几何画板》,让数学图形“动”起来;利用好《几何画板》,让应用题“活”起来;利用好《几何画板》,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可视化”;利用好《几何画板》,使数学规律更加直观化,简单化,具体化。
关键词: 小学数学;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几何图形。
《几何画板》体现的是一种动态几何,它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能力,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的平台,有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利用好《几何画板》,可以制作图形和图象的结合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图形、图象的变化过程,找出联系,发现规律。通过几何画板的“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使规律更加直观化、简单化、具体化。利用好《几何画板》,讲解抽象概念、验证定理、揭示动态规律有着特殊的优越性,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实现了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对概念、定理、规律等知识的创造性理解。利用好《几何画板》,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便于探索、及时反馈的环境。学生通过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自己想法,逐步归纳出自己的猜想,完善自己的探究过程。同时也可以创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探究能力[1]。
那么,《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中能不能发挥它的独特魅力和作用呢? 它能发挥那些作用?经过我的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它的作用和价值所在。
一、利用《几何画板》构建“数学实验室”
利用好《几何画板》,就好比多了一个“数学实验室”,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其创新能力。利用它做出的课件,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1: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5页《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老生常谈,许多名师为此做过研讨,开过课。然而上完课后大多老师都有类似的感受:1.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个结论大多数学生都预先知道,他们往往没有探究的欲望;2.即便学生配合老师,硬着头皮探究,其探究也只是浮于表面,探究方法仅仅局限于少数同学告知的“测量求和”。至于“折”、“拼”等方法也只是先看了书的几位学生表演,对更多的学生而言仅仅是由老师“告知”变为学生“教给”而已;3.无论哪种方法,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误差,总使得“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个结论“腰杆不硬”,不足以让人信服。
这时,利用《几何画板》,可以比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做好“撕、拼、折”的数学试验。
其实,学生只是知道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这个信息而已。对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度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这应是老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解决的问题。探究兴趣有了,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用《几何画板》来实验一下这个结论。
帕斯卡,有人认识吗?他可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科学家。300多年前,法国人帕斯卡才12岁那年,发现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数学问题。“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在没有人提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结论之前,12岁的帕斯卡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的呢?他将矩形沿对角线剪开,发现“任意矩形都能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他想“如果改变矩形长和宽不就可以得到任意直角三角形吗?”因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矩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又因为“分成的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正好是矩形内角和的一半”,所以“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见图3。
接着帕斯卡又发现“任何三角形都可以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去掉两个直角,剩下的就得到原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见图4)。
我们必须知道,数学图例确实来自于实际生活,但是,数学图例又跟生活中的图例有一个本质的不同。那就是数学图例是一种理想化的数学概念,而生活中的任何图例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正因为数学图例的理想化,抽象化,所以它才能用来做精确的计算和演示,要想把它“活”起来,“动”起来。《几何画板》是一个很好的“数学实验室”。只有通过它,才可以把数学概念“可视化”[2]。
二、利用《几何画板》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
代数思想,是小学生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一大进步。小学生怕字母,不会用字母表示数,或者说不敢用字母表示数,归根结底,是他们对“字母表示数”的真正含义一知半解,糊里糊涂。这里笔者尝试着用《几何画板》做了一个魔盒,目的是让他们对“字母表示数”有一个具体的感性认识。
例2:在人教版的小学五年级数序中,“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是小学生了解、体验、接触代数思想的系统第一课。
在这一课中,如何让学生明白字母与数(变量)之间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往的“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我设计了一个魔盒(图5),这个魔盒可以把丢进去的任意数字“经过一定的数量关系”变化之后,再丢出来。然后让学生观察丢进去的数与丢出来的数之间的关系,最后老师引导学生给出一般关系式。通过魔盒,可以让枯燥乏味的数学关系变得生动起来。类似的“魔盒”,我在一节区级公开课中见过,那是用“FLASH”做的。两者比较,用“几何画板”做的魔盒更加符合数学规律,更能体现数学规律,它能方便的改变魔盒内的数量关系式,从而体现出数学的独特魅力。
例3: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后,五、六年级的数学主要教学方程的意义,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列方程解决—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我们知道,小学生学习方程,是学习一种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更有价值与长远意义的是,初步建立方程思想。方程思想的核心体现是建模思想。
天平的左右两边分别是5x=4x+50,我们来看看x=?(见图6)
通过《几何画板》演示,从5x=4x+50,到2x=x+50,(见图7)。
最后到:X=50,(见图8)。
这个过程是直观的,可控的,也很形象生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小学生对方程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三、利用《几何画板》化静为动突破重难点
小学应用题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对于造成一步或两步计算应用题困难的原因,国内早有研究。研究者认为,解一步应用题困难的原因主要 是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类型以及对应用题中时间、空间的叙述不能正确理解;解两步应用题困难的原因主要 是没有学好一步应用题和没有掌握好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在应用题中,“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要理解路程、相遇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较好的理解,以往的教学中尽管教师作了很大的努力,或用语言形象描述,或用画图讲解;或用滑轮实物与幻灯投影演示;或根据题目与速度、时间的关系等诸多手段进行教学。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和教学知识本身难度的阻碍,学生掌握起来总是很困难、很勉强。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运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教学,产生一种化静为动的效果,把死板的数量关系动起来[3]。
例4:A、B两站相距205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A站出发,向B站行驶,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 米,乙车到达B站后立即沿原路返回,两车从出发到相遇经过了几小时?
笔者最基本的思想还是采用线段法分析题意。通过《几何画板》,把题意“活”起来,展现在学生眼睛里的是“活”起来的题目。(见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