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六个教学片段的思考
湖南岳阳市岳阳楼小学 柳中平
进入课改以后,教师只要把握“以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中做到“慢”“开”“宽”“放”,调节有度,即使伴着课改急促的节拍,也能悠着点往前走。
“球怎么画圆啊”----走慢点!

课例一 在“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所学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画下来,旨在让学生具体感知立体与平面的关系,由此抽象出平面切入主题。学生纷纷从学具袋中取出模型来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在活动进行中,有学生拿出了球的模型,想通过球画出一个圆。在学生的思维里“球就是圆形的”,可是拿到球的模型,他们却犯难了,不知道怎么画出圆来,于是教室里出现了这样的声音:“球怎么画圆啊?”

教师事先可能并未打算让学生用球画出圆来。当课堂上出现了这种突发事件,她的解决办法是:借着学生的疑惑发问:“哪个小朋友想到了用球画圆的方法,能不能说说看?”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道:“球的模型是两部分合起来,我拆开模型,就可以画一个圆了。”大部分学生认同了这一做法,都把模型球掰开画出了圆。教师本人可能也认为已经帮助学生解答了困惑,很快结束了动手操作,匆匆忙忙领着学生进入了下一阶段的学习。

思考:如果老师能抓住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完整的球怎么画圆啊?”来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索,那该多好。如果从这个问题中抽象出来了“圆”,那学生对立体与平面的关系一定会感受得更真切。

课堂上,学生能够置疑,这是好的开始,针对这一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却采用半扼杀的方式制止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那颗“蠢蠢欲动”的心。教学中,用掰开模型球的方法画圆解决了学生的困惑,看似合情合理,实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生活中的球都是完整的,没法采用这一办法画出圆来。如果当时,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肯定的评价后,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完整的球怎么画圆?”借助学生的好奇心,相信更多奇妙的方法(诸如用硬纸绕球表面一圈,卷出圆柱体形状画圆,或固定球上一点用绳子绕球一周画出圆等等),都有可能浮出水面,让学生真正有兴趣的投入到自主探索中去。

学生置疑,提出问题,并能设法自己解决问题,是思维得以发展的最有效手段,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脚步太匆匆,课堂评价机制欠妥,未能正确引导学生思维朝更深更广的空间发展。

“6根小棒摆出了一个圆”----放开点课例二 请用小棒摆出我们所学的平面图形:学生汇报:“我摆出了正方形”,“我用6根小棒摆出了长方形”,“我摆出了三角形”。。。。这时一个声音喊着“我用6根小棒摆出了一个圆!”。老师立即作出的评价是“直直的小棒不能摆出圆”。 其实学生中有几个是这样摆的:1. 6根小棒摆出的圆2. 8根小棒摆出的圆……思考:这时,若问一句:“你发现了什么?”可能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发生呢……学生已经想到用六根八根摆出“心中的圆”,甚至更多的小棒摆出一个近似圆的图形,教师为什么不再引一引,让他们观察:是五根小棒摆出的图形像圆,还是八根小棒摆出的图形像圆?学生通过观察,肯定会发现,八根小棒摆出的图形更像圆,那么再引导学生用更多小棒来摆,学生肯定会惊喜的发现:用的小棒越多,摆出的图形越接近圆!而这样的引导不是在向学生渗透更深的数学知识吗?在学生对某个话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此时的评价切不可蜻蜓点水般走走过场,可适当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层次,让他们带着渴望,对不可知的一切去做初步的尝试,相信,开放的教学模式一定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课堂也一定更出采!“( )( )5 4 ( )( )( )”----拓宽点!课例三 按数的顺序填空:( )( )5 4 ( )( )( )有学生填7654321,这当然是对的。非常巧合的是有一个学生填的是:( 3 )( 4 )5 4 ( 3 )( 2 )( 1 )我们怎么看呢?有老师说:“考试卷该有唯一答案啊!我们的标准答案是7 6 5 4 3 2 1。”思考:生活中有从高排到低,再从低排到高;也有从低排到高,再从高排到低,还有“波浪形”的排列。( 3 )( 2 )5 4 ( 7 )( 6 )( 9 )( 8 )这里,我们该给学生怎样的思考?是不是可以发散些。课例四 在认识图形时,课件出示的是一个等边的三角形,老师让学生谈三角形的特征,一学生说:“三角形的三条边一样长,三个角一样大。”老师急着紧问:“三角形都是这样的吗?我们来看一下三角板”,于是老师拿着三角板把三角形的特征分析了一番,得到“三角形三条边不一定一样长,三个角也不一定相等”。思考:老师是这样想的:学生所说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边三角形,她担心学生会以这个特殊的三角形来概括所有三角形的特征,所以马上要拿一个三角板分析,生怕学生走开,走错。后来老师又布置用小棒摆三角形来进行操作练习,学生也用三根一样的小棒摆出了三角形,这里又何尝不是在摆特殊的三角形呢?何苦呢!学生回答后,若老师适当引导“你发现了这个三角形的特征,真不错,你还发现与这个不一样的三角形吗?它们又是怎样的呢?”相信学生一定还能找出很多普通三角形。而在这种对比中,学生对三角形特征的认识也就上升了一定高度。课堂上,我们不要一味地牵着学生鼻子走,或许,适当的时候让学生来牵引我们,也是一件乐事呢! “请横着看?”----放心点!课例五 在教学“4的乘法口诀”中,老师出示了例图
马上补上一句“请横着看?”“几个几是多少?”老师的意图是要求学生横看,领会“2个4”的意思。课例六 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中,有一幅情境图是“池塘中左边荷叶上有4只青蛙,右边荷叶上没有青蛙”。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图意后,学生列出一个算式“4+0=4”,接下来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这时老师提问:“把荷叶换边,怎么列式?”之所以这么说,其实是在担心学生无法列出算式“0+4=4”。思考:老师能不能踩一脚,等一等,让学生自由地看,横看、竖看、横说、竖说,真正理解“4个2”和“2个4”以及“2×4”“4×2”的意义算式。生活中荷叶可以换边吗?不交待“荷叶换边”学生就不能理解了吗?课堂上,我们总喜欢牵着学生,让学生围着自己转,其实,不要太低估了学生,留给他们一些独立思索的空间,相信他们不会让我们失望的!踩一脚会有惊喜哦!悠着点吧!